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山雷脉学正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86978
  • 作      者:
    张山雷撰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张山雷脉学正义》一书是张山雷先生搜集历代脉学理论,详加条理类编,并予以述评之力作。此书上自岐黄、仲景,下至明清各家,凡论脉之有理而可为后学启迪者,靡不收撷评论。《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张山雷脉学正义》取舍有度,有褒有贬,立意不落俗套,正义多有新意,辨脉提纲挈领,论脉注重实践,是脉学著作中集大成者,对后世研究脉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适合各级中医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张山雷脉学正义》:
  寿颐按:《辨脉法》此节之所谓阳不足阴不足者,原指其人乏阳气阴血而言,一为阳虚,一为阴虚,是两种病,不是恶寒而复发热之太阳病。乃《辨脉篇》竞以洒淅恶寒而复发热作设问,是又明明太阳病之恶寒发热,而乃可以谓之阳不足,牛其头而马其嘴,宁非大怪?惜乎古今读者,竟无一人能悟及此,曾作专论以畅辨之,所见似尚不谬,附录于左以质明哲。(论伤寒《辨脉法》第三节阳不足阴不足两层之一误再误、歧中又歧。)阳虚则外寒,阴虚生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古今谈医之士,无不知之。唯其所以外寒内热之理,则今本《素问》,虽有其说,然立言未免颟顸①,甚非病理之真相,此则当是秦汉以后书缺有间,而浅者补之,乃致空廓无味,一至于此。窃谓上古医经,不当若是之隔膜。寿颐不敏,请以己意,粗浅解之:正唯其人阳气不旺,则阳不胜其阴,热度恒不及他人,故外每畏寒;正唯其人阴液不充,则阴不胜其阳,孤阳每致偏旺,故内乃生热,此其原理,岂不一言而决。然以杂病言之,本是两种病理,两个病情,非谓恶寒发热,同时并作之病,而古人所以连类及之者,原以教人见其病而探其原,乃是辨证之一大要诀,断无有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此寒热两证者。此其理盖亦极浅极显,苟其稍具医学知识,当亦夫人而能悟之矣。若以此两者之一寒一热,较诸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之所谓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真是马牛其风,远不相及。乃《辨脉法》既以恶寒而复发热,联为一气,则明明是太阳病之恶寒发热,而可妄以为阳不足阴不足,岂非牛头不对马嘴?其大谬者一如可谓外感之恶寒为阳不足,则凡是治太阳病之恶寒,直须必用四逆、姜、附为大壮元阳之唯一要诀,岂不成为绝大笑话;如可谓外感之发热为阴不足,则凡治太阳病之发热,且须以地黄、知、柏为峻补真阴之无上妙药,无怪乎大名鼎鼎之叶氏《临证指南·温热门》治席姓一案,竟以右脉缓弱,认作阴液渐涸,而开手必用熟地、生地、五味、麦冬,竭力以送人鬼门关也。(此案陆九芝《世补斋》文,已有专论,山雷又申而言之,畅发其谬,极为详尽,已编人拙著《医论稿》中。)且阳不足而恶寒是指阳气,阴不足而发热是指阴液,皆以病理言,不以脉状言,《辨脉法》又能糊里糊涂说到脉理上去。则凡阳虚之外寒,阴虚之内热,即可据脉以为断,而不必参考诸其他之见证,势必教人以活仑吞枣①,卤莽灭裂,无往而不败。后之读者,见其指寸口脉微,名日阳不足,尺脉弱,名日阴不足两句,似乎有是脉,当有是证,未尝不脉证相合。其亦知此脉此证,杂病固有之,却是两种病态,必不能合为一人同时之病,而乃硬咎到太阳病之恶寒发热上去,独不知仲景固谓太阳病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以此知寻常太阳病之恶寒,何尝寸口脉微?若太阳病之脉微无阳而不应发汗者,乃其特殊之证,岂可质直言之竞日阳不足则为洒淅恶寒,是必未知有仲圣本论者为之,宁有号为医家者言,而乃东牵西扯,响壁虚构②,随意杜撰,至于此极。(或者谓其人卫阳不固,所以感寒而恶寒,似乎伤寒者未尝不可谓之阳不足,究竟伤寒脉紧,明是有余之证,有力之脉,胡可瞎说阳脉不足。)且仲圣之所谓太阳病阳浮而阴弱者,正以太阳发热,热在皮毛,故阳分之寸脉独浮,而里未传热,下焦无病,故阴分之尺脉犹弱。(此弱字非软弱内虚之弱,唯其里尚无病所以脉不强劲,陆九芝谓无病为虚,有病为实,义与此同。而本论又谓阴弱者汗自出,一似阴液虚而不能自守者,则不佞心窃疑之,以为亦非仲景笔墨。又《伤寒例篇》竟谓尺寸俱浮,太阳受病,则明明与仲景之旨,大相矛盾,此必浅人抄《素问·热病篇》而妄增者,皆别为一论以申明之。)此太阳受病之尺脉弱,万万不可误疑为阴不足者。而又质直言之日,阴脉不足则发热,则又牵合外感内伤两证为一,是仍仲景书之绝大蟊贼,罪不容诛者也。非特此也,阴气上入,阳气下陷两层,尤其歧中有歧,错中更错,更不知为是说者,作何感想,是何肺肝?盖所谓阴气上人阳中,是为阴寒上逆,下焦寒水泛滥之病,当用真武汤、黑锡丹之类,以镇摄阴霾者。其证或有恶寒,而其脉且外有余而中不足,何尝是寸口脉微?如果寸脉独微,而证有外寒,是乃仲景之所谓其人荣血不足,而表阳不固者,斯当养阴以先益其血,何可误认作下寒上逆,而妄投纯阳刚燥之药,以劫烁阴津者,此寸微恶寒之别有一证,而非下焦阴霾之上逆明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脉学纲领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脉源
第三节 寸口
第四节 寸关尺三部定位
第五节 寸关尺三部分诊脏腑
第六节 分诊胸腹背膂
第七节 分诊上下左右表里
第八节 脉合五脏
第九节 脉合四时
第十节 和平不病之脉
第十一节 脉象主病生死
第十二节 真脏脉
第十三节 胃神根
第十四节 人迎气口
第十五节 趺阳太溪
第十六节 阴阳虚实
第十七节 表里左右
第十八节 奇恒诸脉

第二章 诊法
第一节 平旦诊法
第二节 诊脉宜在安静之时
第三节 诊脉宜平其臂
第四节 下指按脉之法
第五节 下指当分轻重
第六节 调息
第七节 候脉五十至
第八节 举按推寻
第九节 审察尺肤
第十节 七诊
第十一节 诸家诊法大要
第十二节 脉之禀赋不同
第十三节 脉有真假
第十四节 脉有变迁
第十五节 诊脉宜久候
第十六节 久病脉象
第十七节 老人脉象
第十八节 问证
第十九节 望色
第二十节 闻声

第三章 诸脉形象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脉浮形象
第三节 脉沉形象
第四节 脉迟形象
第五节 脉数形象
第六节 脉大形象
第七节 脉细脉小形象
第八节 脉长形象
第九节 脉短形象
第十节 脉虚形象
第十一节 脉实形象
第十二节 脉洪形象
第十三节 脉微形象
第十四节 脉滑形象
第十五节 涩脉形象
第十六节 缓脉形象
第十七节 紧脉坚脉形象急脉附见
第十八节 弦脉形象
第十九节 软脉形象濡脉附见
第二十节 弱脉形象
第二十一节 芤脉形象
第二十二节 脉促形象
第二十三节 革脉形象
第二十四节 牢脉形象
第二十五节 脉动形象
第二十六节 脉伏形象
第二十七节 散脉形象
第二十八节 结脉形象
第二十九节 代脉形象

第四章 诸脉主病之一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脉浮主病
第三节 脉沉主病
第四节 脉迟主病
第五节 脉数主病疾急躁驶同见

第五章 诸脉主病之二
第六节 脉大主病
第七节 脉小脉细主病
第八节 脉长主病
第九节 脉短主病
第十节 脉虚主病
第十一节 脉实主病
第十二节 脉洪主病脉盛附见
第十三节 脉微主病
第十四节 脉滑主病
第十五节 脉涩主病

第六章 诸脉主病之三
第十六节 脉缓主病脉静附见
第十七节 脉紧脉坚主病
第十八节 脉弦主病脉搏脉劲脉喘主病并见
第十九节 脉软主病脉濡并见
第二十节 脉弱主病
第二十一节 脉芤主病
第二十二节 脉促主病
第二十三节 脉革主病
第二十四节 脉牢主病
第二十五节 脉动主病
第二十六节 脉伏主病
第二十七节 脉散主病
第二十八节 脉结主病
第二十九节 脉代主病
第三十节 脉上鱼入尺主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