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在市场上常有异物同名的混淆情况,由于小柴胡汤中以柴胡为主药,且剂量颇重,若用错品种轻则疗效大打折扣,重则产生不良作用,不可不慎。正品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部,习称为“北柴胡”,其特征是能在根部顶端见茎基残留小点痕迹。其他品种的柴胡均非正品。柴胡药用部位为根部,其他部位均非药用部位,曾见一些药店中柴胡使用全草或用柴胡叶,此非原用法。柴胡本身只应根部人药,但是现在大部分药房中的柴胡常掺杂茎部,茎部本非药用部位,但根茎部具有鉴别正品柴胡的作用,故此保留靠近根部的茎有其必要,但不宜存在大量茎部,否则疗效下降,临床上可考虑加量使用。
小柴胡汤中柴胡使用八两,折算现代剂量约为120g,从现代来看,其剂量甚重,但张仲景运用柴胡剂大部分用此一剂量,就算说是“小”柴胡汤亦用八两,可知张仲景并不认为八两柴胡属于“大量”。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原剂量柴胡,疗效迅速,且未见不良反应,如此反观现代使用柴胡剂量甚轻,难以获得原方的疗效。关于柴胡量大的恐惧,主要来自过去日本“小柴胡汤事件”的阴霾,可是当初的事件是在没有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让患者自行对病服药,而且是长期连续数年服用,吃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用仲景方每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甚少长期服用。顺带一说,一般认为柴胡“质轻”,能升发少阳之气,但据笔者考证,《本经》载柴胡味苦性平,能通降而非升清,且其重剂更不可能被称为“质轻”。柴胡之“上升”,是由于下焦营血得降以后,下焦气血自能上升,上升是从功效“结果”而言,并非指柴胡本身能够上升。相关讨论请参见《伤寒解外方证原意·小柴胡汤证重在邪结下焦》一文。再说半夏。《伤寒论》中使用的半夏均是“洗半夏”,实即等同“生半夏”,是指半夏原药材采集以后,洗去表面黏滑液体,没有经过其他炮制加工的生半夏。由于生半夏具有毒性,中药房多不备,而只有各种炮制品,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据研究,半夏的毒性主要在药物直接吞服时出现,轻则导致咽喉刺痛,甚则导致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服生姜能解此中毒。但若半夏人煎剂,其毒性无法释入水中,则汤剂中使用生半夏不可能导致中毒。故此半夏并非需要“久煎”解毒,亦非必须配伍生姜才能解半夏毒,即使不用生姜之生半夏汤剂亦无毒性,生姜能解服用半夏散剂后之中毒反应,而生姜配伍半夏是为了加强其辛散作用。
生半夏之辛味重,升散燥湿之力雄,故此使用生半夏之小柴胡汤功效甚速。笔者曾口尝生半夏,只要一颗生半夏在舌头上稍舔,立刻能感到舌有针刺干涩感。相反,现在所用各种炮制之半夏,无论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每每炮制过度,往往含在口中多久亦无感觉。传统上尽管用制半夏,炮制程度亦需以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故此现在中医使用制半夏的小柴胡汤、二陈汤等方,往往其功甚缓。在丸散剂型中应当用制半夏,人汤剂则无需炮制,实际上现代中医甚少使用生半夏,主要是对生半夏的认识不足,害怕辨证不准、用药不当造成误治。但这亦造成资源浪费,直接用生半夏本有速效,却偏要炮制削弱其效。当然,由于药店多只备制半夏而无生半夏,中医师难以处方,笔者在无生半夏时,一般首选清半夏,其次为姜半夏,法半夏则不常选用,是因清半夏炮制相对较少,姜半夏稍多,法半夏炮制更多。但实际上,三种半夏的具体炮制方法,每一家药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名未必有其实,故此笔者有时候自各牛半夏,赠予患者以疗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