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诊疗脾胃、肝胆疾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273628
  • 作      者:
    屠佑堂编著
  • 出 版 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屠佑堂,男,1924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田二河镇,(字号双溪居士)。自幼跟随父亲屠春元学习中医,十九岁以后开始在父亲创办的“益元康药号”独立行医并打理药号。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人民卫生事业队伍,先后在汉川县回龙、池口、里潭、二河等卫生院所任医生,曾任二河区回龙、池口卫生所所长,二河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1979年经国家选拔考试录取为国家中医师,选为汉川县名老中医,兼任汉川县中医学会理事。1982年退休后,一直在家行医应诊。至今从事中医工作七十余年,在中医多个领域均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肝病及内科、儿科、妇科、皮肤外科等各种疑难杂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科学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不仅保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贡献,至今,在人民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医对人类医文化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世界人民所认识、应用,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让祖国的传统医学与成就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
精彩书评
  ★近日,湖北九旬老中医屠佑堂历经十年编著的《中医实用诊疗大全》已由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
  据悉,《中医实用诊疗大全》全书120万字,分为上下两册,记述和收录了作者行医七十余年临床诊疗的大量医得、医案,并有中西医结合的病因病机分析诊断及大量实用诊疗方剂,其中很多是本人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和独创验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为弘扬传统中医增添了正能量。
  屠佑堂老先生1924年出生于湖北汉川田二河镇,十九岁即接受家传独立门户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基层卫生院所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退休三十多年仍然坚持每天为群众看病。
  ——人民网

  ★湖北一九旬老中医编著《中医实用诊疗大全》,本书所载临床实用内容,有的比较简单实用,有的比较复杂,加上一些疾病比较顽固(疑难杂症),在此,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博取诸家精华,方能提高疗效,增长技能,达到解除人民大众疾苦的目的。
  ——中国日报网
展开
精彩书摘
  脾胃篇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型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主要症状,常以进食后胃脘部胀闷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而萎缩性胃炎则以40岁以上为多见。本病属祖国医学胃病,胃脘痛范畴。
  慢性胃炎为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数种类型。其中极少数萎缩性胃炎有可能演变为胃癌。X线钡餐检查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一般缺乏阳性征,肥厚性胃炎有时可见黏膜壁增宽肥大,胃镜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类型胃炎的主要方法。
  【病因】
  本病发生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三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在慢性胃炎中最为常见。
  (1)饮食不节:胃为水谷之海,其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过食生冷,寒滞中焦;或恣食肥腻辛辣,过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过饮过饱特别是空腹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2)情志失调:由于肝木性喜调达,有疏胃土而助消化之功用;脾主运化,而与胃相为表里,故在忧思忧怒时,肝脾气结,可致胃气阻滞,而发生胃痛。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或脾阳受损,胃失温煦;或胃阴受损,胃失濡养,皆可发生胃痛。
  【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胃气阻滞。胃以和降为顺,如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整个发病过程病理变化复杂,但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胃腑气滞,变化湿热:胃腑气滞,和降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下传,水谷不归正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滞积可变生湿热。
  (2)气滞日久,化热化寒,恼怒肝气郁结,若肝气郁结,经久不解,每从热化,初则灼耗津液,延久耗损正气损及胃阴;若忧思脾气郁结,每从寒化。初则胃阳受伤,延久耗伤正气损及中阳,从而表现各种不同证候。脾虚中阳不运,水停为饮,酿湿生痰,邪阻胃腑。
  (3)气滞血淤,久病入络,胃痛日久,由气及血,可在气机阻遏的基础上伴淤血凝滞。故古人有“痛久入络”之说。若胃痛缠绵不愈,痰淤互结,壅塞胃脘,其症加剧,此时要警惕癌变。
  【辨证论治】
  1  脾胃湿热型
  症状:胃脘部痞满胀痛,饭后加重,口苦,口黏,胸闷,纳少,或见嘈杂泛酸,或恶心呕吐,渴不思饮,舌红苔黄腻,脉缓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20克,蒲公英30克,苍术,苏梗,藿香,黄连各10克,白蔻仁,甘草,干姜各6克。若挟积滞加神曲,鸡内金,谷麦芽;淤血加玄胡,五灵脂各10克;气虚加党参15克;津液亏损加芦根20克,石斛10克。
  2  肝胃不和型
  症状: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饭后饱胀加重,嗳气频频,矢气候较舒,或有泛酸,呕吐,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展开
目录
脾胃篇
1  慢性胃炎
2  消化性溃疡
3  萎缩性胃炎(胃痞)
4  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型治疗
5  胃下垂(胃缓)
6  血证
7  血溢病(血友病)
8  血脱脱血(失血性休克)
9  液脱(脱水)(失液性休克)
10  胃反
11  饥(食)厥
12  伤食
13  厌食
14  食证
15  胃饮
16  胃肠神经官能症
17  肋间神经痛(胁痛)
18  肌衄(紫斑紫癜)
19  呃逆(膈肌痉挛)
20  泄泻
21  急性酒精中毒
22  呕吐
23  痢疾
24  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
附:霍乱
25  腹痛(
26  便秘(习惯性便秘)
肝胆篇
27  胆石症
28  急性胆囊炎(胆瘅)
29  慢性胆囊炎(胆胀)
30  胰腺炎
31  胰痈(胰腺脓肿)
32  胆道蛔虫病
33  急性阑尾炎(肠痈)
34  肠梗阻
35  急性黄疸型肝炎
36  病毒性乙型肝类
37  肝硬化腹水(臌胀)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