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篇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型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主要症状,常以进食后胃脘部胀闷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而萎缩性胃炎则以40岁以上为多见。本病属祖国医学胃病,胃脘痛范畴。
慢性胃炎为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数种类型。其中极少数萎缩性胃炎有可能演变为胃癌。X线钡餐检查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一般缺乏阳性征,肥厚性胃炎有时可见黏膜壁增宽肥大,胃镜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类型胃炎的主要方法。
【病因】
本病发生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三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在慢性胃炎中最为常见。
(1)饮食不节:胃为水谷之海,其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过食生冷,寒滞中焦;或恣食肥腻辛辣,过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过饮过饱特别是空腹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2)情志失调:由于肝木性喜调达,有疏胃土而助消化之功用;脾主运化,而与胃相为表里,故在忧思忧怒时,肝脾气结,可致胃气阻滞,而发生胃痛。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或脾阳受损,胃失温煦;或胃阴受损,胃失濡养,皆可发生胃痛。
【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胃气阻滞。胃以和降为顺,如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整个发病过程病理变化复杂,但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胃腑气滞,变化湿热:胃腑气滞,和降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下传,水谷不归正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滞积可变生湿热。
(2)气滞日久,化热化寒,恼怒肝气郁结,若肝气郁结,经久不解,每从热化,初则灼耗津液,延久耗损正气损及胃阴;若忧思脾气郁结,每从寒化。初则胃阳受伤,延久耗伤正气损及中阳,从而表现各种不同证候。脾虚中阳不运,水停为饮,酿湿生痰,邪阻胃腑。
(3)气滞血淤,久病入络,胃痛日久,由气及血,可在气机阻遏的基础上伴淤血凝滞。故古人有“痛久入络”之说。若胃痛缠绵不愈,痰淤互结,壅塞胃脘,其症加剧,此时要警惕癌变。
【辨证论治】
1 脾胃湿热型
症状:胃脘部痞满胀痛,饭后加重,口苦,口黏,胸闷,纳少,或见嘈杂泛酸,或恶心呕吐,渴不思饮,舌红苔黄腻,脉缓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20克,蒲公英30克,苍术,苏梗,藿香,黄连各10克,白蔻仁,甘草,干姜各6克。若挟积滞加神曲,鸡内金,谷麦芽;淤血加玄胡,五灵脂各10克;气虚加党参15克;津液亏损加芦根20克,石斛10克。
2 肝胃不和型
症状: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饭后饱胀加重,嗳气频频,矢气候较舒,或有泛酸,呕吐,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展开
据悉,《中医实用诊疗大全》全书120万字,分为上下两册,记述和收录了作者行医七十余年临床诊疗的大量医得、医案,并有中西医结合的病因病机分析诊断及大量实用诊疗方剂,其中很多是本人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和独创验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为弘扬传统中医增添了正能量。
屠佑堂老先生1924年出生于湖北汉川田二河镇,十九岁即接受家传独立门户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基层卫生院所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退休三十多年仍然坚持每天为群众看病。
——人民网
★湖北一九旬老中医编著《中医实用诊疗大全》,本书所载临床实用内容,有的比较简单实用,有的比较复杂,加上一些疾病比较顽固(疑难杂症),在此,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博取诸家精华,方能提高疗效,增长技能,达到解除人民大众疾苦的目的。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