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初产妇,产后3~4周,发病前一般先有乳头破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继而在乳房某一部分出现肿胀疼痛,患处有压痛的硬块,表面皮肤红热,同时伴有全身寒战,高热,倦怠不适,白细胞计数增加及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称为“乳痛”。其病因病理可分为二个方面:其一,乳汁淤积;因乳头破碎,乳头畸形或内陷或乳汁分泌过多,或小儿口中热之气,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积,乳络不畅,乳管阻塞,败乳蓄积,化脓而成痈肿。
其二,肝郁胃热;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或产后饮食不莭,胃热壅滞,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乳痈;因发病时间和病因不同,可分为:在哺乳期发生的,多外吹乳痈;在怀孕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不论男女老少,与哺乳等无关而发生的,名非哺乳期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为多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时应分清寒热虚实。早中期偏热,偏实,后期偏虚偏寒。
(二)治疗原则
早,中期宜清热解毒,并注意疏肝通乳透脓;后期宜气血双补,托里透脓。
(三)分期论治
1 乳汁郁积期(初期)
症状:乳房肿胀疼痛,皮肤微红或不红,肿块或有有无,乳汁分泌不畅,伴有胃寒发热,头痛胸闷不适,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30克,牛蒡子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黄芩、栀子、皂角刺、青皮各10克,陈皮10克,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
2 成脓期(中期)
症状:肿块逐渐增大,皮色焮红,疼痛加重,壮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时,是属成脓阶段,患于乳房深部(乳房后位)的乳痈,常需穿刺确诊。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
处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炮甲珠10克,皂角刺10克,川芎10克,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水煎服。
3 破溃期(后期)
症状:破溃出脓后,一般热退,肿消痛减,逐渐愈合。若破溃后,浓汁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属脓液波及其他乳络,而成“传囊”之变,亦有破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愈合较慢。
治法:托里排脓。
方药:四妙汤。
38 痤疮(122)
39 酒渣鼻(126)
40 斑秃(128)
41 脂溢性脱发(133)
……
展开
据悉,《中医实用诊疗大全》全书120万字,分为上下两册,记述和收录了作者行医七十余年临床诊疗的大量医得、医案,并有中西医结合的病因病机分析诊断及大量实用诊疗方剂,其中很多是本人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和独创验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为弘扬传统中医增添了正能量。
屠佑堂老先生1924年出生于湖北汉川田二河镇,十九岁即接受家传独立门户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基层卫生院所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退休三十多年仍然坚持每天为群众看病。
——人民网
★湖北一九旬老中医编著《中医实用诊疗大全》,本书所载临床实用内容,有的比较简单实用,有的比较复杂,加上一些疾病比较顽固(疑难杂症),在此,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博取诸家精华,方能提高疗效,增长技能,达到解除人民大众疾苦的目的。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