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西解: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786777
  • 作      者:
    张敏著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用西医的理念思考中医的奥秘

  ★让西医的解析走近中医的精髓

  ★本书系作者对中西医学理论深度融合的突破性思考

  ★继《思考中医》《现代人看中医》等中医文化畅销图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敏,1994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鹤山市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职称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从2008年起辞职潜心研究中西医理论结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主要是以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概念做现代化的解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首先是从“经络”开始的。在确定经络实质的基础上,进而能够分析经络运行“气血”的实质,对“气”、“血”的本质作出判断,并从气血的本质进而推断出“阴、阳”的本质;从经络与藏府的联系能够判断“藏、府”的本质,从而能够对藏的功能特点及五行理论进行解读。《中医西解》首次提出整体组学概念;还对中医的基本病理(病机)进行深入的解读,对“痰饮”、“表证与里证”、“风寒与风热”、“温病与卫气营血传变”的形成机制用现代生理病理学理论进行较为透彻的分析。本书还对中医诊断学中“舌诊原理”“脉诊原理”运用生理病理学进行分析,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是对中医理论进行的全面的解读,是几十年来中西医理论结合的重大突破。书中发表大量的新颖观点,如Ⅱ级链理论、气血阴阳的本质、中医整体组学等,并从细胞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原理对五神五志归属于五藏的机制、舌诊脉诊原理等内容进行全新的诠释。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涉及的内容广泛,对部分现代生理病理学概念,除在正文中予以解释说明,对涉及的较不为人们熟悉的重要概念还在章节末进行介绍。书后附有“生化及细胞学名词概念简介”、“英(缩略)中文对照表”、“中医基础概念解释索引”等内容,便于读者查阅。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中医内容所参考书目主要为1989年广州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教材,现代医学部分主要参考七年制临床专业教材,较少部分内容来自其他专业书籍、百度百科、医学教育网(均有标注)。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主要适合中医院校师生、西学中者、中医爱好者、理论研究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实质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藏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最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经络的存在是以循经感传为证据的。循经感传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存在着合理的神经学基础。在脊髓的后角结构中,存在着复杂的中间神经元与Ⅱ级感觉神经元的广泛联系,I级感觉神经元的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到同节段Ⅱ感觉神经元的同时,又可发出升降支与上下节段的Ⅱ感觉神经元联系,从而使脊髓后角内的Ⅱ级感觉神经元之间易于发生纵向上的联系增强,从而形成位于脊髓后角内的Ⅱ级神经元传导链。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逐步升华并经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藏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的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的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其分布循行较浅表的部位。

  二、 经络的解剖学基础

  (一) 循经感传是经脉存在的主要证据

  自古以来,经脉存在的证据是“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针刺、按压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一种“酸麻重胀”等感觉,从被刺激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路线通常呈带状,一般约0.5-5厘米宽。感传路线除了有一定的宽度外,尚有一定的深度,因其刺激部位而异。一般四肢末端、头面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上臂、臀、下肢等肌肉丰厚处感传路线较深似在肌肉中[1]。

  刺激穴位产生的“酸麻重胀”的感觉称为“得气”,感觉的传导现象称为“行气”。

  从现代解剖学我们知道知道“针感”在肢体上的传导没有实际的管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呢?

  我们知道,各种感觉(包括针感)都是通过神经进行传导的。我们沿着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可以发现产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的结构基础。

  (二)脊髓是“循经感传”的发生的部位

  感觉神经冲动从外周到大脑皮质形成感觉意识至少需要经过三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为感觉神经第I级神经元;脊髓后角内接受I级神经元传入,向上位脑结构(丘脑)投射的神经元为Ⅱ级神经元;丘脑接受Ⅱ级神经元投射,发出轴突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神经元为Ⅲ级神经元。

  在I级、Ⅱ级、Ⅲ级、皮质感觉区神经元四个层面上,哪个层面可能发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呢?

  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单位以细胞柱的形式存在,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几乎不超越临近细胞柱向侧方扩散,这就明显增加了感觉的精密度,能正确的确定冲动产生的部位”[2]。因此,不可能在大脑皮质内发生传导。

  丘脑腹后外侧核是感觉传导路的第Ⅲ级神经元,接受脊髓丘脑束的信号。虽然没有腹后外侧核的解剖资料,但作为信息传导通路上的一个细小的整合部位,从功能特点和经络传导需要的时间上看,几乎没有可能发生导致信号扩散的传导行为。

  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仅仅管理一个节段的感觉信息,也不可能产生感觉信息在多脊髓节段内的长距离的传导。

  因此在这四个层面中,脊髓后角的Ⅱ级神经元才有可能具备形成神经元传导链的结构。在脊髓内部的后角结构中,具有多个纵贯脊髓全长的多个板层,其间具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和丰富的纤维联系可能导致神经冲动在脊髓内进行长距离的信号传导而形成体表上的经络感觉意识。

  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信息进行3-4层次(神经节、脊髓、网状结构、丘脑)的解构和编码(如刺激信号的痛觉、触觉信号经由不同的Ⅰ级感觉神经元传入),最后传输到大脑皮质进行整合才形成意识。从感觉意识的准确性来说,对传入信息的解构不太可能在初级传入之后在更高级中枢才进行多种可能性、不准确的编码,唯一可信的逻辑是,对腧穴的刺激(感觉信息)是在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内(脊髓)上进行扩散,再依次上传到上级中枢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循经感传”的意识。

  体表穴位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脊神经根传入脊髓,接受Ⅰ级传入纤维的Ⅱ级神经元不仅向上级神经中枢投射电冲动产生本部(初始受到刺激的体表部位)感觉意识;还会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邻近的Ⅱ级神经元产生电冲动,向上级神经中枢投射产生本部(继发兴奋的神经元对应的体表部位)感觉意识。这样,当某一局部肢体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脊髓后角Ⅱ级投射神经元之间次第传导时,导致意识中枢次第产生局部刺激在躯体上传导的感觉意识。这样,在脊髓后角内Ⅱ级投射神经元之间次第传递神经冲动的这个传导路径所产生神经信号,最后在人的意识中枢中构成了肢体上的“经络”镜像(这个发生在脊髓后角Ⅱ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称为“Ⅱ级感觉神经元传导链”或简称为“Ⅱ级链”)。这就是经络“针感”沿经络传导的神经学原理。

  [1] 刘元亮. 实验针灸学. 云南:云南教育出版,1989.9:8-11

  [2]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修订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167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经络..1

第一节       经络的实质1

一、经络的概念 1

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1

三、循经感传在脊髓内传递的生理(电学)基础6

四、循经感传现象与Ⅱ级神经元传导链的关系10

五、经络的实质是Ⅱ级感觉神经元传导链13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Ⅱ级链在神经中枢的空间定位14

一、Ⅱ级链结构可向上延伸到脑干 14

二、十二经脉的Ⅱ级链在神经中枢内的分布15

三、十二经脉循行特点与II级链关系解析20

第三节       十二经脉与藏府的联系23

一、十二经别与藏府的联系23

二、经脉藏府属性的生理学原理在于不同层次的神经反射特点24

三、表里经互为表里的原理在于神经反射的协同性24

四、经络Ⅱ级链的反射效应确定经络与藏府的功能25

第四节       奇经八脉初探2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与功能26

二、督脉与任脉的循行部位与功能26

三、督脉与任脉Ⅱ级链可能的相关结构27

【附】概念介绍:脑干网状结构29

第五节       腧穴的效应原理31

一、腧穴的效应源于神经反射31

二、产生不同效应的神经反射路径32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