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君治疗风湿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上篇 医路传略
出生世家,立志从医笔者于1939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名门望族之家,祖父为当地名中医,熟读诗书又忙于诊务,父母则在外经商,故从小跟随祖母生活,受祖父母的影响较大,从小即受岐黄之道熏陶,耳濡目染了祖父运用中医治病救人的方法,为将来从事中医之道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因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众多,从小即爱好中国古典文学,长大后又爱看各种推理小说,常常喜欢独自一人徜徉在家乡的西子湖畔就着美景读自己喜爱的书。笔者5岁开始读小学,就读于杭州市天长小学,中学则就读于著名的杭州省立女子中学,1956年高中毕业后为了实现从小对中医的热爱,也为了摆脱当时所谓的封建门第,毅然决定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赴沪求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中医系,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之一,同时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中医学院的首届本科毕业生。读书时虽是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但天资较聪慧,领悟力较强,又得当时程门雪、黄文东等多位名师的指点,逐步掌握了中医经典著作的要点。1962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进入上海中医文献馆担任助理馆员,在馆内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又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馆藏珍本,利用一切时间充实自己,夯实了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次选择,心系临床
中医文献馆的工作与医院相比较安逸休闲,主要是整理文献与襄助馆内老专家的医案整理等,但活泼好动的个性总使笔者觉得与馆内的学究气氛格格不入。1972年中医文献馆被宣布解散,作为年轻的工作人员,笔者的去向有两个选择,一是到中医学院继续搞学术研究或担任基础部的讲师,另一个是选择到附属医院搞临床工作。作为已经搞了中医文献工作10余年的人,选择继续搞理论或教学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转型,而选择搞临床很多方面需要从头学起。但笔者觉得,学中医一定要有临床实践,只有临床工作才能让笔者的所学有更好的施展空间,虽然要赶上其他临床工作的同学要花很大的精力,但笔者相信只要下苦功夫就可以胜任。于是,笔者主动要求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工作。初到临上篇医路传略3床,与笔者学历相仿而早入临床的同学们已在临床工作近10年,已担任主治医生工作,可以独当一面地开展临床工作,而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还很不足,只能相当于一个实习医生,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早日跟上同学的脚步,笔者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临床知识,除了向本科室的吴圣农、姚培发、胡建华老先生学习中医临床及中医教学外,笔者还常常利用自己值夜班后出夜休的时间,穿上白大衣,到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的三级医院内科病房聆听著名的西医主任查房,认真虚心求教,回来后再查阅大量西医专业书籍,作好相关笔记,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在学习与临床积累中逐渐锁定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专业——风湿科疾病。这样连续几年的勤奋学习之后,笔者就迅速赶上其他同学逐步成长为临床一线中西结合的业务骨干,能独当一面地处理各种急诊危重疑难患者。在龙华医院工作的40余年中,笔者凭借自己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及过硬的业务能力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医务科科长、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大内科主任等职,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虽然应当时院领导的竭力要求曾主持医务科工作3年,并因工作能力出众,院领导让笔者继续留任,但笔者始终觉得作为一名医生,工作的重心应该以临床为重,以患者的需要为主,所以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毅然如期回到临床工作中来,继续搞好医疗、教学、科研的本职工作。
锁定风湿,毕生钻研
龙华医院风湿科自20世纪70年代末即由龙华医院的大内科酝酿产生,当时由吴圣农教授领衔,屠伯言、徐正福和笔者作为学术骨干组成一个风湿小组,在内科病房辟出部分床位开始收治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通过逐步的临床经验积累,先行开展每周1次的专科门诊及专家门诊,笔者主要负责专科门诊,至1982年随着慕名而来的患者逐渐增多,专科门诊由每周1次增加为2次,并于1982年初正式挂牌成立风湿病专科。此时由于年龄关系,吴圣农教授与屠伯言教授先后退休,笔者独自带领俞仲康、苏励、王路等医师组成最初的风湿科,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风湿疑难病症,并多次赴仁济医院风湿科学习交流,使龙华医院风湿科成为上海最早建立的中医风湿科之一,并在成立后迅速成长扩大。在门诊和住院患者逐年增长的基础上,1984年内科病区正式划出9张床位,成立风湿病专科病区,1985年床位增长到12张,1990年扩展至24张,与消化内科共同组成十六病区,并持续至2004年,自2004年起风湿科床位扩展至35张。2006年12月18日,随着新住院大楼启用,风湿科与眼科共同组成东四病区,核定床位33张。2014年3月27日,日益壮大的风湿科迁至特诊部住院大楼二十九病区,独立4陈湘君治疗风湿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成区,核定床位42张。通过30余年的建设,龙华医院风湿科从原来仅有专病门诊发展至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点科室。目前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痹病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首批临床优势专科,同时也是首批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风湿病优势专科、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教学基地。
风湿科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凝聚了笔者和风湿科各位成员的心血。笔者也在风湿科30年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扶正治痹”的学术思想,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强调扶正为先,兼治病邪,临床对于各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风湿病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坚持每周3次的专家门诊,每年专家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同时,以“扶正治痹”的理念为指导,自1982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系列研究,强调扶正法在中医治疗风湿病中的运用,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市局级课题7项。自1993年来已荣获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原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伴随着风湿科的成长及医疗科研的成果积累,笔者也逐步担任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在学术任职方面,曾担任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目前仍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结合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主任、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湿关节炎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全国红斑狼疮研究会委员,并同时担任《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教学相长,提携后学
笔者始终认为中医的希望在于教学与传承,因此笔者一向重视中医教学,并曾长期担任龙华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临床专业中医内科学的主讲教师,还经常参加本科生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与教研室同仁在中医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使龙华临床医学院的中医内科教学水平始终名列前茅,并与曙光临床医学院蔡淦教授联合申报2003年上海市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及2009年全国精品课程,并获得成功。笔者自己也因中医教学工作兢兢业业,锲而不舍,锐意创新,多次被评为院校级“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并曾荣获“上海市育才上篇医路传略5奖”、“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等。近年来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案例版》、《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七年制本科教材和上海市“九五”重点五年制本科教材以及《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中医内科学现代进展》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临证思维与方法》等辅助书目及多媒体资料库,还主编和参编了《进补与养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和《历代名医医案精选》等专著,其中七年制《中医内科学》获评新世纪教材优秀奖及上海市教委优秀教材三等奖,《中医内科学案例版》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历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撰写论著30余本,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赴国外讲学,为中医学走向世界作出了不懈努力。
在中医师承教学方面,笔者于1995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2002年、2008年、2012年先后入选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2004年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上海专家指导组成员及上海市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导师,2007年入选上海市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陈湘君工作室”、“陈湘君名师研究室”分别于2005年及2006年入选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名师研究室,2011年又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师承带徒及带教研究生的方式,先后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16名,名中医带徒7名,全国及上海师承班及西学中班学员7名,同时呕心沥血地培养青年教师,先后培养的多名学生现在已是中医教学方面的骨干,有的已经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担任了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中医药大学校长等工作。
如今,笔者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勤奋工作于中医临床第一线,用笔者的医术服务于患者是笔者最大的快乐,在医疗之余,希望能为中医传承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笔者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并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中医这一人类的瑰宝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大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