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20026
  • 作      者:
    郑洪新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郏洪新,辽宁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委等。研究方向之一为“肾藏象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973”计划课题“肾藏精”理论文献与临床信息综合分析研究(2010CB530401)负责人,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文化基础》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肾藏精藏象研究丛书: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是一部关于[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古代汉字、古代哲学、古代文化、古代自然科学、古代医学实践等方面论述该理论的发生。溯源《黄帝内经》首创[肾藏精]医学理论,论述[肾藏精]藏象理论各时期的发展、完善和创新历程。以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为主线,论述该理论的思维模式特点及其应用。以道、象、器为框架,诠释该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辨证论治规律、康复调护与养生保健等内容。
  《肾藏精藏象研究丛书: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适合于从事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科研、医务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等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肾藏精藏象研究丛书: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
  其次,因月而变,表现为肾之象与五季的关系上,因五季各有五行属性,与五行之水必有生克的关系,所以,肾之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子冬。”
  再次,因日而变,应用天干记日并配以五行归属,自然会与肾水发生五行的生克关系。《素问·脏气法时论》述日:“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素问·刺热篇》云:“肾热病者……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这条经文指出,肾属水,故肾气在属木之甲乙日较旺,在属土之戊己日则较弱,肾病亦随之缓解或加重。
  最后,因时辰而变,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分别配以十二地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按“同气相求”的原则,肾为水脏,会表现出不同时辰的变化之象,因此,肾气在清晨属木的寅卯之时较旺,午后属土的辰、未、戌、丑四个时辰则较弱,在其他时辰的肾气变化亦可以此类推,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也会随之发生轻重的变化,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5.肾的八卦之象
  中医藏象学说的产生主要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藏象模型也是受到《周易》阴阳四象模型的启发,总结大量临床实践成果、充分结合认知经验,在阴阳五行的框架上构建的一套“四时一五脏一阴阳”模型。《周易·系辞上》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记载的五行藏象和《灵枢·九宫八风》记载的八卦藏象都标志着中医的藏象理论与易学的八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肾在八卦中为坎,于象为龙,方位为北……古代医家用八卦的理论解释肾的功能及与他脏的关系。如《怡堂散记》指出:“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疏泄,疏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满而后溢。”在解释肝与肾的乙癸同源时,《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指出:“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日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至乎春升,龙不现则雷无声,及其秋降,雨未收则龙不藏。但使龙归海底,必无迅发之雷;但使雷藏泽中,必无飞腾之龙,故日肾肝同治。”再如心与肾的关系之象“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也是八卦理论的应用,明·戴元礼在其所著《推求师意》中说:“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王神,主外者王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第一节 古代汉字与肾藏精藏象理论发生学的关系
一、古代汉字与肾藏精理论的发生学
二、古代汉字与膀胱之腑的发生学
第二节 古代哲学与肾藏精藏象理论发生学的关系
一、水地说与精气学说
二、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节 古代文化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一、易学象数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二、社会官制文化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三、先秦诸子学说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自然科学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一、古代天文宇宙观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二、古代历法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三、古代地理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四、古代气象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第五节 古代医学实践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一、古代解剖学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二、临床实践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第二章 “肾藏精”藏象理论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四、《神农本草经》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华佗《中藏经》
二、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三、晋·王叔和《脉经》
四、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五、东晋·陈延之《小品方》
六、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二、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四、唐·王焘《外台秘要》
五、《悬解录》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
一、北宋·《太平圣惠方》
二、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三、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四、宋·《圣济总录》
五、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六、南宋·严用和《济生方》
七、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八、宋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
第三章 “肾藏精”藏象理论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 “肾藏精”藏象理论的概念体系
第五章 “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基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辨证论治规律
第七章 基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康复调护与养生保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