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临床辨惑:辩证 论治 思维 汇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7750486
  • 作      者:
    李致重著
  • 出 版 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致重(曾用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1944年生,大陆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热衷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通达中医经典及理论与临床教学。2000年以来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10年。讲授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学比较、中医哲学导论八门主要课程。其中,中西医学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是大陆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与独创课程。经常出席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为大陆及港、台中医开办了多专题、多系列的学术讲座。历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医医》、《医理求真》、《中医沉思录》、《中医形上识》、《问鼎中医》等学术专著8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丘石中医系列·中医临床辨惑:辨证 论治 思维 汇讲》以提高中医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为宗旨,包括了十二个专题。前几个专题讨论了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以及《黄帝内经》藏象、病机理论与《伤寒杂病论》的同一性。接着讨论了中医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程式和临床应用。后几个专题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水平为目的,列举内、妇、儿科的具体疾病为实例,围绕中医临床理论思维的特色与优势,临床运用与实践体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丘石中医系列·中医临床辨惑:辨证 论治 思维 汇讲》:
  证候的原意应该是什么呢?它的原意就是临床表现。“證”这个繁体字,《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告也”,就是我把心里的事情告诉给你,把我看到的东西讲述给你。在“证候”这个词里的“证”,指的是病人把他身体上不舒服的感觉如实地告诉医生,希望医生帮他解决身体上的疾病痛苦。在“证候”这一个词里的“候”,原意是“伺望也”,就是主人站在大门口,等候宾客到来的意思。这里从“伺望”中,引申出一个时间性质含义来。说明中医所观察临床状态,其中包含着过程的特色;中医所见的证候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黄帝内经·素问》在五常政大论里讲,“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讲:中医从研究人的生命过程中的证候开始,逐步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中医学之道。可见,证候是关系到中医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千万不可混淆。
  如果把“证”和“候”这两个字的含义放进四诊里,应该怎样理解?“证”主要反映问诊的一部分内容。问诊一方面是要听病人讲,另一方面是医生主动地询问。其中病人所讲的,可以理解为证。望、切、闻三诊以及由医生问诊的那部分内容,要看医生的临床功夫,应是医生的责任所在。所以,由“证、候”这两个字组成的“证候”,不论从文字学上讲,还是从医学角度上讲,其含义包括了病人所告诉的和医生所察知的两个临床上的表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象。
  概括起来,证候就是临床表现的意思,并不代表病机的含义。中医现在的文献中,用一个“证”字作为“证候”一词的简称,就像自古以来只有一个“證”字那样,这是从古到今不可更改的最合理、最准确的规范。与此同时,“症”还放回到西医的体系中去,避免与中医的“证”相混淆。“病机”还是自古以来的原词原意,今后不要再将“证”或“证候”作为病机所使用。相信这样的解释或规范,既符合哲学、中医学的一贯思想,也保留了汉字简化前后,文字使用的连贯性与统一性。今天在这里把中医的研究对象和概念的使用,大体上讲清楚了。希望大家对照历史文献,再反复地思考和巩固一下。有了这一基础,今后再读近代的中医文献时,就不会感到概念混淆了。今后在座的同仁们写文章、出书,、希望不要再出现不应有的混乱了。
  1995年本人发表了一篇论文,即《證、证、症、候的延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当初写这篇论文的时候,还没有后来到香港执教时感到的那种尴尬,那种难堪。香港至今使用繁体字,繁体字里本来就是“證”这一个字,后来内地大量的中医教材流入香港、台湾后,香港、台湾人首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2000年以后,本人长期在香港、台湾执教中医,不少人向我提出中医图书里“症”和“证”究竟是什么含义,不能一会儿说是临床表现,一会儿又说是病机呀。所以,这是我们在“由以象识物到以象识人”这一节里,必须作为重点,把这些问题反复加以说明的原因。
  前面我们讲的,是哲学的“象”和《黄帝内经》的研究对象。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黄帝内经》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根据。我们围绕着研究对象这一科学的核心问题,从哲学到《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一步一步地向临床领域深入。当进入《伤寒杂病论》这一领域时,中医的研究对象,就是“证候的人”了。换一句话讲,中医临床中首先遇到的,是证候的人。
  什么是证候的人呢?下边着重讲三点:
  首先需要清楚病、脉、证这三个概念是什么关系。
  “病”与“疾”,在中医学上是一回事。在文字学里,“病”是一个形声字,“病”字的出现,是把形与声联系起来,表示人生病了躺在床上,即写成“病”字。“疾”意思是人受了箭伤,不能动了,所以疾也是病,表示由于外伤而致的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从中医学的科学定位谈起
第二章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藏象理论的同一性
第三章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病机理论的同一性
第四章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若干要素
第五章 辨证论治的思维程式及临床举隅
第六章 博爱知医博涉识病博诊达脉
第七章 在临床中读经典的实践与体会
第八章 诊后医嘱病后调理养生要略
第九章 从甲型流感看中医外感病的防治
第十章 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肿瘤的防治
第十一章 从产后缺乳看中医妇科的临床优势
第十二章 儿科生机特征、临床重点、用药心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