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功
气功是我国养生学的珍贵遗产。气功是一种练气的功夫,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所谓“气”乃是人体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主要指人们呼吸的空气和体内的“元气”。这个“元气”,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相当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对体力病损的修复力(简称“三力”)。气功种类很多,一般介绍的有内养功、强壮功、静功、放松功、意功、保健气功、站桩气功、吐纳功、提肾功、动功等。但是,气功的任何锻炼方式,都包括有调整体态姿势、调整呼吸、控制思想、调整神经精神状态使其入静,即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组成部分,通过“三调”的协同作用,达到加强“三力”的目的。
我国气功渊源深远,在出土的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文物中,就有一件行气玉佩铭,共写45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解释为: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其往下伸,往下伸则定其固,然后突出,如草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往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讲的是练功行气的道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具体、内容相当丰富的气功文献,它指出了练气功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而且强调不同季节应注意避五种气,并对不同年龄人群规定了不同的呼吸次数。该篇的著作年代较《内经》更古,据考证是战国至秦朝时期写成的。2000年前的《内经》一书也指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里所说的“呼吸精气”,即指气功中的“吐纳”(胎息)之类,“独立守神”即“精神内守”之意。《内经》指出气功有三种作用:第一,预防疾病,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气内守,病安从来”。第二,延年益聪,“智者之养生也……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生,长生久视”。第三,治疗疾病,“肾有久病者,可寅时面向南,精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十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此后,历代的名医,如汉代的华佗,晋代的葛洪,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等,都对气功防治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唐宋以后,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气功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迷雾,但在临床实践方面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方面起到了许多药物取代不了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也被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医疗实践所证实。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练功者在生理、心理、生化方面与一般人有不同的生命现象;又发现气功能治疗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发病与神经紧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以及某些胃肠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气功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注意。7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召开了3次气功学术会议。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历代对广大群众来说简单易行而又有益于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气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