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诊脉鉴大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21832
  • 作      者:
    (清)王宏翰撰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不但总结继承了前人千百年来的诊断学成就,更运用中医理论对脉学之生命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脉是人体生命之机,气血因脉而能发挥养命之用,先天、后天及四时阴阳变化等诸多生命特征,都可通过脉象体现出来。而诊脉虽能反映脏腑气血之盛衰,但对脉象的分析判断还必须通过整体关联的相互比较和参照才能确定。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四诊脉鉴大全》共九卷。卷一、卷二,述医源、脉源,察色望形闻声音以决生死等;卷三,问诊部分;卷四至六,脉诊部分详述脉象,脉诊方法等;卷七,论奇经八脉;卷八,论妇人脉法;卷九,运气摘要。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体仁堂刻本宝翰楼藏版为底本。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02:四诊脉鉴大全》: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徒,但也。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寸口四倍者,名日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言寸口之脉,大于人迎,可以验足手六阴经之病,而有治之之法也。寸口比人迎之脉大一倍,则病在足厥阴肝经;若一倍而躁,乃手厥阴心包络经有病也。比人迎之脉大二倍,则病在足少阴肾经;若二倍而躁,乃手少阴心经有病也。比人迎之脉大三倍,则病在足太阴脾经;若三倍而躁,乃手太阴肺经有病也。其各阴经之脉,盛则为胀满,其胃中必寒,而食亦不化。虚则真阴不足,故热中,而所出之糜亦不化,且气亦少,溺色亦必变也。脉紧则为痛痹。脉代则为乍痛乍止。然所以治之者,盛则分经以泻之,虚则分经以补之;紧则取其痛痹之分肉在于何经,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其血络,使之出血,及药以调之;脉陷下者,则但灸之而已。脉既陷下,则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结,故宜灸之。若不盛不虚,则以本经取之。谓取阳经者不取阴经,取阴经者不取阳经也。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止在本经,而不求之他经者,名曰经刺也。夫治法固已如此,及乎寸口之脉大于人迎者,甚至四倍,且大且数,则六阴经偏盛,名曰内关。谓六阴关闭于内,而在外六阳之脉而不得运之以入于内矣,是谓之内关也。其证当为死,不可治。凡此者,必宜审按其本末,及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可也。
  马玄台日:王冰注止引躁脉,而不兼手足者,非。按《伤寒论》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人,名日关格。夫《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人迎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乃手足六阳经为病,其名日格,故春夏人迎微大者为无病。今仲景曰在寸为格,又日格则吐逆,是以格脉误为《内经》之膈证。《此事难知集》李东垣宗之,且日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则又同于《难经·三十七难》之误,而不知《内经》诸篇之以人迎大于气口者为格脉也。《内经》诸篇,分明以右手气口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乃手足六阴经为病,其名日关,故秋冬气口微大者为无病。今仲景日在尺为关,又曰关则不得大小便,是以关脉误为《内经》之闭癃证。《此事难知集》李东垣宗之,且曰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则又同于《难经·三十七难》之误,而不知《内经》诸篇之以气口大于人迎者为关脉也。《朱丹溪纂要》竟列关格为病名,亦日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是其病名之误同于仲景,而脉以四倍以上为说,则又欲正东垣之误,而不得《内经》诸篇之精绪也。呜呼痛哉,轩岐之旨乎。秦张王李朱诸贤,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然者如此,况能使后世下工复知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也哉!又焉能决关格脉之死生,治关格脉之病证,及治膈证、闭癃证而无谬也哉!噫,夭人多矣。
  ……
展开
目录
卷之一
医源道出上古神圣后世学浅
无恒轻视论
脉源论
察色审音能人神圣之工论
望形察色明堂部位图总论
灵枢明堂部位图
脏腑肢节部分察色图
明堂部位诀
明堂部位察色论
望形察色能知生死论

卷之二
闻声审音能知生死论
察色审音秘授百病生死诀
形脉相反歌

卷之三
问证详诊论
启蒙问证法

卷之四
诊脉秘要十二法
诊脉之道须调己息
按寸关尺法
脉上鱼际脉入尺泽分别平病论
三部脉配上中下三焦
三部九候详诊脏腑之脉
人迎气口脉
六部验脉知平病法
察时脉与胃脉
取脉有纲领
脉有表里虚实之诊法
察脉有无神气
诊脉要辨明五虚五实
男女老幼所禀不同脉各异诊论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校注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