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70811
  • 作      者:
    张宗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创建于1968年,其前身是湛江地区中医医院,1983年改为现名,是粤西地区建院较早、规模较大、学科齐全,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护老于一体,中医特色明显、中西医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广东省中医名院。
  《岭南中医药文库:红土杏林·聚焦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介绍了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壮大、跨越式发展的不平凡之路,全书包括回眸篇、崛起篇、战略篇、品牌篇、医魂篇、文化篇、人物篇、展望篇及附录等部分,对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的历史、现状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全书图文并茂、介绍详细,既有助于大众深入了解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医医院的管理建设与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展开
内容介绍
  《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为中医学术专著,系“中医原创学术文丛”系列丛书。作者访谈12位中医文化、哲学、教育等界权威专家,共同探讨中医文化基因的含义、传承、发展等问题,引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医文化复兴进一步思考与研究。观点独特、科学严谨,具有权威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
  只知道从“感性”的“直观”到“抽象”的“理性”,用抽象方法去现象背后寻找本质和规律,不懂得现象也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独立价值,因而不理解中国的科学思维和认识论的实质。直到今天,断定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思想的主张,仍然处于学界主流。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西方形成的科学体系为唯一的科学体系,以西方的科学方法为科学的标准。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突破旧有的科学观和西方的认识论。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和承认中国有自己的科学源流,有独立系统的科学思想,这就是象科学观。中国象科学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易经》与夏商周时代,先贤就开创了中国象科学的先河。象范畴是经《周易》系统论述而严格确立起来的。象范畴和意象思维的形成,与中国古人在形体和功能之间更重视功能的思维倾向密切相关。这种思维倾向,使先秦诸子在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时,做出了与古希腊哲学家不同的解答。如老子提出“道”,《易传》崇尚“易”,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气”,等等。这些范畴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没有形体形质。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不将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有形的物质元素,也没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类似“实体”的概念。道、易、气作为世界本原,既是生息万物之功能,又是无形无限之实在。道、易、气在演生过程中的具体显现为“象”。阴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阴阳规律被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而阴阳代表的是象,不是体。《内经》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明确阴阳是对两种基本性态的概括。 
  以《周易》和道家为代表的传统思维将对“象”的认识置于首位,由对“象”的认识带动和指导对“体”的认识,并以对“象”的把握来确定和衡量对整个事物的理解。于是在《易传》中形成了一套关于“象”的完整理论。《黄帝内经》则将《周易》和道家的这套“象”的认识论成功地应用于医学,因此,中医学就成了中国象科学的代表。
  ……
展开
目录
中医文化复兴是推动中医振兴的根本途径——访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专家张其成教授
中医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命运
中医科学性问题之争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文化的复兴
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访中医哲学研究专家刘长林研究员
科学与文化的多元性
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分野
象科学与体科学之别
中医象科学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
感应关系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访中医文化教育专家吉文辉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属性
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分别
中医之气
中医发展的“新”与“旧”
留住中医的根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中医申遗专家王旭东教授
中医“申遗”的意义
中医究竟是科学还是文化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医文献与文化
占领中医文化传承传播主阵地
融合中西医文化基因。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新阶段——访中医方法论研究专家祝世讷教授
中西医结合成就的评价
中西医结合思想的解放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阶段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基因
中医文化研究必须区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访中医史专家常存库教授
中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中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剥离
科学只能是一元的
抵制伪科学对中医的侵害
严格区分中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走进古代名医的精神世界——访中医文化研究专家薛公忱教授
中医文化研究的切入点
古代名医的精神家园
古代名医的道德修养
殊途同归的成才之路
薪火相传,培养中医药杰出人才——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
中医学子的文化底蕴
中医现代化的误区
中医学子的文化自信
中医治学与成才之道
医文结合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访中医教育专家吴勉华教授
中医院校的文化使命
中医文化教育的意义
“三仁”教育理念
中医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医文化“走出去”
彰显流派特点。传承中医学术文化——访新安医派传人王键教授
学术流派的传承
新安医派的形成
新安医派的特色
新安医派的现代价值
中医走天下——访中医文化传播专家金宏柱教授
中医文化率先“走出去”
中医“走出去”的文化屏障
中医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平台的构建
中医文化传播的大众化
新媒体条件下的中医文化传播
中医文化引领中医院科学发展——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教授
中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
人文精神是中医院文化的灵魂
名医的文化价值
中医文化普及的窗口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