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用临床中药学.中药饮片部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64931
  • 作      者:
    李学林,崔瑛,曹俊岭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学林,男,生于1960年7月,198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Ⅲ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临床药学专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药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委员,《中国药房》杂志编委,河南省药品评审专家。
  从事医院药学的管理、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研究领域为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应用形式。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35篇。
  
  崔瑛,男,博士,教授。生于1961年5月,199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学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委,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审题专家,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药教学、科研,中医临床等30年。研究领域为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方向为中药的药性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曹俊岭,男,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品评价》、《中国药房》、《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等杂志编委;Medical Chemistry Research杂志Reviewer。中华中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成药分会常务委员,医院管理分会委员;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临床用药安全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药理与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攻关、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3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实用临床中药学(中药饮片部分)》注重理论创新、内容创新、体例创新:①进一步明确、完善了学科定位以及中药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等内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②强调了临床中药学重要的学科属性——“转化”属性。临床中药学为中药学的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转化,用以促进中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实用临床中药学(中药饮片部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强化了这一“转化”功能,从而避免临床中药学学科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被肢解而得不到发展;③本书的中成药部分,采用“以功效为主,科别为辅,病证为补充”的中成药分类模式,它是学科与兄弟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该分类模式在继承传统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兼顾临床应用实际和现代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④注重“中西贯通”。中西医药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具有统一性,本书的编写力争体现中药理论体系以及现代药学理论体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印证;⑤突出“医药贯通”,力争将药性理论和用药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力争将各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其具体的临床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桥梁学科真正发挥桥梁之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节 中药处方的书写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它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处方由医疗机构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分为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为便于区分它们的颜色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并在处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它由前记、正文和后记三部分组成,前记的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正文的内容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标示包含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后记的内容包括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处方日期等。处方的开具和书写,应遵守有关的法规、条例,如《处方管理办法》及《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鉴于中药饮片处方组方的特殊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因此中药处方有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两种,其处方内容除有以上处方内容之外还有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另外,开具中药处方书还需分别遵循以下的要求。
  一、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要求
  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诊断项下应按中医诊断的病名和证型规范书写;②中药饮片名称应当按处方用名书写,上下排列整齐;③药物选择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确需使用配伍禁忌的药物时,应当在处方中再次签名:④剂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以克(g)为单位;⑤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单包、打碎、先煎、另煎、后下、烊化、冲服等;⑥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⑦剂量选择应当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毒性药品确需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七方再次签名;⑧每张处方入汤剂时剂数一般不大于7剂,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采用特殊剂型时(打粉、制丸、装胶囊等),应标明制剂的用法及用量;⑨使用按特殊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时应当开具专用处方,并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
展开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临床中药学概论
第一节 中药
一、中药及相关术语
二、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学
一、中药学的含义
二、中药学的发展
三、中药学的学科分化
第三节 临床中药学
一、临床中药学概念
二、临床中药学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二级学科的关系
三、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
第一节 中药的基础药性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第二节 中药的功能药性
一、基本功能药性
二、衍化功能药性
三、配伍功能药性
第三节 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
一、产地对药性的影响
二、采收对药性的影响
三、贮存对药性的影响
四、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五、配伍对药性的影响
六、制剂对药性的影响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方法
第一节 药物的选择
一、辨症用药
二、辨病用药
三、辨证用药
四、辨证为主,辨症、辨病结合用药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
二、君臣佐使
三、中药的联合应用
第三节 中药的给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及剂型
二、中药的剂量
三、给药温度
四、给药时间
五、给药次数
六、疗程
第四节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证候禁忌
二、配伍禁忌
三、妊娠禁忌
四、饮食禁忌
第五节 中药处方的书写
一、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要求
二、中药饮片处方的应付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中成药处方的书写要求
四、中药处方样稿
第四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合理用药及其影响因素
一、合理用药的原则
二、影响中药合理用药的因素
第二节 中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一、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原则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总论
中药名笔画索引
中药名拼音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