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普丛书:趣味昆虫》:
吸血传病 危害人畜
虻类是畜牧业的一大害虫,对人畜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吸血骚扰和传播疾病两个方面。
雄虻由于上颚退化,没有吸血的能耐,只好素食度日。而雌虻在交配后大多需经吸血才能产卵。它们借助独特的刮舐式口器吸血以促使卵巢发育,同时也吸食植物汁液以供给能量。吸血通常在白天进行,午后尤甚,或出现清晨和黄昏两个高峰。其吸血习性有以下特点:一是喜欢吮吸大型家畜的血,也喜欢攻击缓步行走的人群;二是不同虻种选择宿主的尾巴打不到、嘴也舐不着的不同安全部位吸血,如腹部、背部、四肢内侧和颜面部等,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三是吸血量大,多数虻种吸血量超过或相当于自己的体重,甚至有的可超过体重的3倍;四是由于个体大、口器粗、吸血量大,刺叮特别凶狠,使宿主疼痛难忍。正因为如此,对牧区的家畜造成极大的威胁,致使产肉量和产奶量下降。牲畜被叮刺后伤口大量失血而日渐消瘦,可使产乳量下降11%~15%。在农作区和林区,可严重影响人们伐木和田间作业。旅游者亦会因此而叫苦不迭。唐朝元稹的《长庆集》有虫豸诗7组、21首,其中的虻诗说其加害马牛为行旅之苦,早已脍炙人口。诗云:“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自顾生无类,那比毒有群。博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雌虻不但骚扰吸血,且可传播多种家畜和人兽共患病。虻机械传播家畜疾病是吸血昆虫中最典型的一类。这是因为雌虻吸血特别凶猛,使宿主疼痛难忍,势必会本能地借助尾巴、嘴巴或抖动肌肉来驱赶,加上吸血量大,中断吸血的次数就多,并且在中断吸血后,,重新寻找血源就特别顽强,所以机械传播的机会也就多。此外,虻也生物传播一些家畜疾病,主要为原虫类和丝虫类疾病。
在我国,虻主要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锥虫病、野兔热和炭疽等家畜疾病。马传染性贫血病,是世界性的流行病,系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对牲畜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流行区在北方。牛、犬、驴、马和胳驼的锥虫病(苏拉病),其病原体是伊氏锥虫,由虻类机械传播,新中国成立初期曾造成西北地区大批骆驼死亡。此病在台湾省的水牛、黄牛和犬等也有流行。野兔热和炭疽都是人兽共患的疾病,前者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后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在我国的媒介虻种尚不清楚。此外,虻还在非洲传播人和猴子的罗阿丝虫病,还传播人和动物的莱姆病;在澳大利亚传播盘尾丝虫病;在北美地区传播人和动物的水疱性口炎;在东南亚、埃及和欧洲一些地区传播水牛出血性败血症。
雌虻入药悬壶济世
虻类虽是人畜的一大害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早在2000多年前,刘安《淮南子》就有“虻散积血,断木榆龋”的记载。雌虻可以人药,《本草纲目》也早已人典。在《妇人良方》中的地黄通经丸,就是由熟地、水蟥、雌虻和桃仁配伍而成。传统中医药学将雌虻作为治瘀血血闭药,由于其活血破力强,有堕胎作用,故孕妇忌服。《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早已将蜚虻列入“下品多毒,不宜久服”之列。通常,虻虫用于主治月经不调或产后恶露不尽、脐腹作痛等症。每逢6~8月份,捕捉雌虻,用苍蝇拍轻轻拍取,用棉线穿起,晒干或阴干,除去翅足,以文火微炒即可。药品质量以个大、完整、无杂质为佳。入药雌虻的原动物因地区而异。常用的有双斑黄虻、黑胫黄虻、寒带虻、布虻、江苏虻和峨眉山虻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