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色记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41409
  • 作      者:
    张岳庚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极地到底在什么方面吸引着人类,满足了人类?人类去极地都会遇到哪些麻烦,需要直面何种挑战?以数次南北极考察经历生动展示了南北两极所具有的科学和人文价值,精彩详实的介绍了极地考察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尤为珍贵的是还记录了南极葬礼、浮冰卸油和气旋袭击等极为罕见的极区经历。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岳庚,男,高级编辑,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青年报特派记者,参加了中国第7次、第14次南极考察,以及国家组织的首次北极考察,2001年调至中国知识产权报担任副总编辑至今。
展开
内容介绍
  以中国第7次、第14次南极考察和首次北极考察作为叙事依托,有重点地介绍了极地考察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包括考察、环保、过年、出游、越冬、航海、航空等方面,较深刻地揭示了南北两极所具有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包括企鹅、鲸鱼、海豹、冰山、极光等自然景观,以及主权、性别、旅游、文化等人文情况。尤为珍贵的是,还有南极葬礼、浮冰卸油和气旋袭击等极为罕见的极区经历。除了15万字作者的见闻外,还有六十余幅珍贵的照片。书稿由以下40篇文章组成:1.条条大路2.顶层设计3.集体晕船4.南端星座5.强者游戏6.大洋调查7.磷虾标本8.海洋生物9.企鹅家园10.沉默冰山11.极区环保12.南极葬礼13.野外科考14.越冬报告15.危水险地16.初上冰盖17.“通天入地”18.南极过年19.浮冰卸油20.美丽极光21.女性站长22.半岛出游23.大洋搏击24.探访“青年”25.深入内陆26.阴阳南极27.二龙戏冰28.航空时代29.周游列国30.南极旅游31.没有英雄32.主权之争33.挺进北极34.我爱我家35.冰上之花36.冰站值班37.冰洋故事38.极地文化39.雪地徜徉40.两极“情缘”作者精选20-30幅图片,设计制作文前彩插;其他30-40幅图片穿插在正文中,以黑白图片的形式呈现。
展开
精彩书摘
  强者游戏
  凡是参加中国南极考察的队员,行前都要过一关:家属签字。七次队也不例外。当时的各种准备工作很繁杂。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把需要签字的信函交给了妻子,并嘱咐她,一定要在看过《南极考察人员管理规定》后,再签。当时,我没把这个《规定》当回事儿,根本没看。半小时过后,我就去拿签字。进屋一看,不像签过的样子。妻子坐在原地,一动没动,低着头,两眼还在死死地盯着《规定》看。我叫了她一声,她还是没动,但令我想不到的是,两颗大大的泪珠,却砸落在《规定》上,来了个“双泪落君前”,然后说了句:“让妈签吧!”我急忙拿过《规定》,开始仔细阅读。当我读到第12条的时候,才知晓了妻子不签字的原因。该条款这样“规定”:七次队出发以后,我采访了很多人。其中有20位,我都问了同样的问题:家属签字顺利吗?由于当时的宣传,对南极考察所面临的危险,较少提及,加之本来就不够了解,一旦直面这些刺激性的字眼,必然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结果是,有十二位的家属,开始拒签,但其中多数同我一样,很快还是签了,少数的则要经过软磨硬泡,甚至摊牌,最后签字。有六位,配偶始终拒签,后由父母签字。还有两位,始终无人签字,最后模仿着对方的笔记,自签了。他们怕上级机关发现,还准备了一个说法儿:我们家里的事儿,我做主!其实所有的签与不签,都是因为爱。南极再严酷,也不同于战争,这就是和平时期的逻辑。但由此,我萌发了一个想法,我很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为了理想而献身南极?我尽所能地翻阅史料。斯科特的命运,首先吸引了我。他是英国人,在与挪威人阿蒙森之间所进行的那场撼人心魄的竞争中,他比后者晚三天到达南极点。这是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等四人在极点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留给他的便条及一封信。这天,狂风怒吼。两天后,他们开始返回。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必须靠自己拉着补给品走完。别了,黄金般的梦想!”然而,厄运还在后头。3月中旬,暴风雪一直在刮。他们的燃料已经用完,食品所剩无几。这时,他们距营地只有17公里,风雪却使他们寸步难行。直到这年的11月,南极的夏季来临,一支搜索队,才在营地以南的17公里处,发现了一个雪堆。下面,有一个帐篷,里面躺着三具尸体(另一人已在此前去世)。一代英杰,静静地安卧在冰雪之中。在南极殉道者的行列中,斯科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十四次队,在我登上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时,在一处凸进海里的巨大山岩上,看到了一座高10米的白色十字架,它是为了纪念两位捷克人。由民间资助的捷克站,只有两名探险队员,他们每早都要打出旗语,向邻站报去平安。1989年的一个雾天,风很大,他们漂出海去,就再也没能回来。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工作的福岛博士,走出食堂去喂狗,突遇35米每秒的雪暴的袭击。直到7年后,在离站区的4.2公里处,才找到他的尸体。由于干燥和寒冷,遗体已成了一具木乃伊。我无从知道,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200年来使多少英魂饮恨冰雪。据统计,40年来,仅澳大利亚就有16人长眠于此。1990年,一场飓风袭击了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50多人伤,三人死亡。在我拜访过的俄罗斯青年站,在一块墓地里,安葬着11位飞行英雄。30年来,中国南极考察尤重安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危水险地,仍是险象环生。首次队,大洋调查抗强风;三次队,环球航行遭恶浪;五次队,中山建站遇冰崩;七次队,返航过西风带时被气旋缠绕,闯过的是20米浪高的凶水。然而,南极的艰险,并未阻止各国健儿坚定的步伐。每当南半球夏季来临,他们还会像候鸟一样,奔赴他们心中的圣地。南极,是强者的舞台。她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一部南极考察史,就是一部强者写就的历史。然而,翻阅这部历史,你会发现,我们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还是粗线条的。史笔对他们的记载,也因过于写意而缺少细节。正是在两赴南极的采访中,我发现了他们的更多侧面。迟世德,七次队队员,来自北海船厂,工程师,身材魁伟,一脸络腮胡子。考察期间,他踊跃报名参加了浮冰卸油,而且不避艰险,异常活跃。在西风带,当“极地”号遭遇强气旋袭击,险遭灭顶之灾的时候,他又不急不恼,异常镇定,看了一夜录像。直到船回青岛,他才告诉了我这其中的秘密。他说,这是因为,他已“心中无事”。而他所说的“无事”,是指就在出发前一天的凌晨,他交给了妻子一封信,信已用一张字条封好。字条上写着:“当我到南极回不来那天再开封!”在那封信中,他共写了四项内容,然而交代至深。深到什么程度呢?他含泪写道:“万一我回不来,你可以叫儿子姓其他姓,但要他知道,他曾经姓过迟,他爸爸是为了南极而献身。叫他有机会到南极来,我也就瞑目了!”他对我说:“人到了南极,不能还带着太多的心事,不然会误事!”我知道,七次队不是唯一写有遗书的队伍。这份遗书,在七次队也不是仅有。孙法宽,时任“极地”号船二管轮。女儿出生的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对赶上计划生育的家庭来说,是何等令人心碎的事情。孩子终于五岁大了,可以手术了,却又因一些原因,住进医院又出来。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多么需要他的照管,可他连着4年远赴南极。终于在六次队后,他写了报告请求下船,有关部门考虑到他的情况,又批给他们一个生育指标。不料,由于始终未能找到接替他的合适人选,他只能再次披挂出征。七次队出发时,37岁的妻子,已有4个月身孕。爱人事业心强,又带着病重的女儿,现在,他又要一走4个月,他们只好忍痛决定,把孩子做掉。与迟世德不同,孙法宽说:“我的心事太重,想甩也甩不掉。”返航遇气旋时,船的尾部被巨浪追打,孙的舱室进水。他的第一个闪念是“船完了”。这时,他感到了心的剧烈收缩。他说:“我当时就觉得,如果自己这样死去,太对不起苦命的女儿,太对不起备尝艰辛的妻子了!”1999年7月,我参加了中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考察。此行,是我第二次乘坐“雪龙”号船。此前,它已五到南极。每一次远行,它都驮载着无尽的思念。考察队员可以轮换,但驾船的海员们,则还在继续。于是每一次,万里之遥,都有一束束情思相牵。此行途中,一份传真,使30多位船员的心,又一次与家人紧紧拥抱。传真单位是中国极地研究所,其为“雪龙”号船的上级单位。受所领导委托,所办与所有38名船员的家属,进行了联系,共有31位联系成功。其中机匠顾惠德的“家书”,可“抵万金”。传真写道:“妻、儿都好,儿子高考总分417分……上海公布的第二批普通大学最低录取线为412分,约8月中旬发通知。”老顾是在孩子的“大战”前夕,随船出发的,这成了他最大的心事。此外,还有八位船员的孩子涉及升学、考试。其中副政委裴福余的女儿考上了一所理想的中学;报务主任龚洪清当中队长的儿子,又得了双百分。其他人传真的内容,大都是报去平安。其中水手马骏的令人心悦:“爱妻和刚满7个月的宝贝儿子,在公婆的悉心照料下,非常健康,请放心。”……但当我读到事务主任叶明明的一段时,却感到了一阵揪心之痛。1984年,27岁的叶明明随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远征西南极。其间,爱子降生。不料1997年,一场车祸却无情地吞噬了孩子如花的生命。他们夫妻悲痛欲绝。但两个月后,十四次队出发,叶明明挥泪登船。他说:“我没有了孩子,不能再没了事业!”当时我们就同行,全程他唯一的牵挂,就是妻子的身体,特别是她的心脏不好。到了北极考察出发时,我们再次成为队友。我曾与他谈到他的此行与他妻子的身体,但他只淡淡地说了四个字:“工作需要。”现在,传真就摆在我的面前。嫂夫人给老叶这样写道:“爱妻菊妹非常思念你。上星期心脏不太好,又发病了,现已好转!”寥寥数语,却令我感慨万端。极地考察事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成为强者,就连他们的家属,也要优于常人!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所有的极地考察中,都保持着最优的安全纪录。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福命,还是因为上天对我们格外地垂顾。我们万万不可躺在这一成绩单上,开始打盹儿。我只乞求,那个曾令考察队员的家属们闻之色变的“第12条款”,永不兑现。中国的极地考察,已历30载。这期间,对考察人员的管理规定,一定作出了调整;考察队员及其船员,连同他们的亲属,对各种不测的心理准备,也一定更趋成熟;我们对抗风险的能力,也必然更加强大。然而,极地没有变。从根本上说,极地对人类的挑战依旧。或许,我们所能作出的最好应对,就是在内心,对自己的锤炼。朋友,如果有一天,极地对你发出了邀请,你和你的家人,都做好准备了吗?
  ……
展开
目录


1.条条大路
2.顶层设计
3.集体晕船
4.南端星座
5.强者游戏
6.大洋调查
7.磷虾标本
8.海洋生物
9.企鹅家园
10.沉默冰山
11.极区环保
12.南极葬礼
13.野外科考
14.越冬报告
15.危水险地
16.初上冰盖
17.“通天入地”
18.南极过年
19.浮冰卸油
20.美丽极光
21.女性站长
22.半岛出游
23.大洋搏击
24.探访“青年”
25.深入内陆
26.阴阳南极
27.二龙戏冰
28.航空时代
29.周游列国
30.南极旅游
31.没有英雄
32.主权之争
33.挺进北极
34.我爱我家
35.冰上之花
36.冰站值班
37.冰洋故事
38.极地文化
39.雪地徜徉
40.两极“情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