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8412
  • 作      者:
    马来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馬來平,1950年生,鉅野县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政府參事,山東省科協常委,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山東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獲山東省科普獎。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科技思想史、科學社會學。主要專著:《科學的社會性和自主性》、《科普理論要義》、《科技與社會引論》、《中國科技思想的創新》等。曾在《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300餘篇。先後獲全國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8項,山東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6頊,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項,主持全國社科規劃和省社科規劃項目多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的一组论文。全书以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主线,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或宏观或微观,深入探讨了科学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性质、形式、条件和根据等重要理论问题。其中,着力阐发了科学与儒学的相容性,以及在现代条件下,二者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等;同时,高度关注了科学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科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1.科学与儒学之间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
  (1)科学与儒学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是不容否认的。在科学与儒学的关系上,历来有对立说、一致说和既对立又一致等多种观点。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实践表明,科学与儒学的冲撞贯穿始终,二者达到基本相容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因此,二者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是不容否认的。
  之所以二者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其源盖出于它们是两种异质的文化。许多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物质力量,充其量不过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伴生物。其实,科学是一种颇具个性的独立文化形态,它崇尚“求真”,“求真”即是其核心价值。围绕“求真”科学具有一系列从属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评价指标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致善”,围绕“致善”,儒学也有一系列从属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评价指标等。如科学鼓励人们拷问自然、永不停顿地探究自然奥秘;儒学则提倡“尽心知性”、“克己复礼为仁”,注意内省功夫和个人修养,使人无暇返身向外,对研究大自然缺乏兴趣。科学提倡只问真理,不计利害;儒学则教导人们“亲亲相隐”,马成全伦理,不必计较真伪。科学要求科学家具有彻底的怀疑精神,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人的已有成果决不轻信,一律依据经验事实和逻辑规则而持彻底的怀疑态度;儒学则要求人们宗经徵圣、因袭前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在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400多年间,对西方科学认真消化吸收的毕竟是少数人,在西方科学的感召下,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即是明证。
  (2)科学与儒学之间往往对立与一致共存。科学与儒学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在二者存在对立的地方,往往同时也存在一致性。例如科学只问真理不计利害并不是根本不要利害,它实质上追求的是无用之大用,只要发现了自然界的真理,这真理通过技术迟早要赐惠于人类。所以,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的实用技术,一向具有民本主义倾向的儒学基本上持欢迎态度。而且,之所以传人过程自技术传播开始直至甲午战争之前儒学主流对科学的理解一直役能跳出器用樊篱,这不仅与中国士人的传统科学观有关,也与儒学和科学之间存在一致性大有关联。尤其是,西方科学最终在中国实现了体制化,表明科学与儒学经过互相调适,是完全可以相容的。
  一般说来,凡儒学与科学相对立的地方,往往是儒学有缺陷的地方。应当指出,从根本上说,儒学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缺陷十分正常,不过,那种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发达,中国精神文明发达,并以此为根据无端抬高儒学、贬低科学和其他西方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可孤立存在,缺乏物质文明基础的精神文明是有缺陷的,甚至是虚幻的;反之,缺乏精神文明维系的物质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或者是不能持久的文明。
  (3)科学与儒学之间的对立可以化解。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过程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与儒学双方都处于永不停顿地变异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如此。经过适当的调适,儒学与科学相互对立的地方可能会变得相容起来。例如,关于儒家“亲亲相隐”的主张,现在人们不是把它理解为宣扬以“情”或以“私”损“真”,而是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当且仅当在处理人情与法律的关系时儒家以“仁爱”和“人道”为本,这样一来,就不妨碍人们在处理科学问题时,科学界甚至大众遵循真理至上的观念了。总之,儒学的为适应科学发展而发生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所以,二者之间相容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在中西文化碰撞深處理解科學
第一編
第一章 探尋儒學與科學關係演變的歷史軌跡一一“明末清初奉教士人與科學”研究斷想
一、“明末清初奉教士人與科學”研究的意義與現狀
二、科學著作翻譯中的儒學與科學關係
三、科學傳播社會影響中儒學與科學的關係
第二章 明末清初科學與儒學關係研究的若干方法論問題
一、幾個基本問題的說明
二、東傳科學如何影響儒學的發展?
三、儒學如何回應東傳科學?
四、結論
第三章 西學東漸中的科學舆儒學關係
一、傳教士的“學術傳教”
二、洋務派的技術引進
三、先進知識分子的科學傳播與啟蒙
四、幾點省察
第四章 儒學和科學具有廣闊的協調發展前景一一从西學東漸的角度看
一、西學東漸的歷史分期
……
二、西學東漸中儒學和科學的衝突與協調
三、儒學與科學協調發展的可能性與廣闊前景
第五章 論儒學輿科學的契合
一、儒學與科學契合存在內在根據
二、儒學與科學契合不能自動實現
三、儒學與科學契合的基本途徑
第六章 試論儒學與科學的相容性
一、“儒學與科學不相容”的幾種代表性觀點
二、儒學與古代科學、近代科學的相容性
三、儒學與現代科學的相容性
四、儒學與科學相容的根據

第二編
第七章 利瑪竇科學傳播功過新論
一、科學傳播的動機
二、科學傳播的性質
第八章 薛鳳祚科學思想管窺
一、科學生涯
二、科學貢獻
三、科學思想
第九章 “折衷棄論,求歸一是——論薛鳳祚的中西科學會通模式”
一、形形色色的中西會通模式
二、薛鳳祚的中西會通模式和會通實踐
三、薛鳳祚中西會通模式的歷史評價
第十章 薛鳳祚科學思想研究的若干問題
一、哥白尼日心體系的修改問題
二、薛鳳祚占驗思想的評價問題
……
第三編
第四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