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普理论要义: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57931
  • 作      者:
    马来平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科技哲学可以通过概括科技成果为一般哲学输送养分,也可以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科学技术的基本要素为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学普及提供理论基础。《科普理论要义: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即是一部具有科技哲学性质的科普理论研究著作。全书以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基点,围绕何为科普、为何科普、能否科普、如何科普等当代科普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科普的作用、条件、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以及科普的重点环节、提高科普的水平和效益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长期困惑科普工作者的某些理论问题给予了有一定说服力的回答。其中,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深层科学素质的阐发尤为着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科普理论要义: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
  目前,我国科学界有人提出:“软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新兴科学,也可以说是一类学科的总称。它们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决策。”其实,上述两种意见可以共通,原则上是一致的。就是说,软科学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的科学。正像硬科学并非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类学科的总称一样,软科学也是一类学科的总称,或称科学群,而非或至少现在尚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软科学除了包括许多学科以外,一些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如全球问题研究、某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等,也统称为软科学研究。 
  软科学是相对于研究某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物理学、心理学等“硬”科学而言的。在学科性质上,软科学一般只有交叉性和边缘性。在硬科学所构成的科学体系中,虽然没有它的位置,硬科学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和发挥作用,却少不了它。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软科学可说是硬科学的应用科学。软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软”。其主要表现如下:(1)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软科学不限于研究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社会现象,而是以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大量相互作用因素的复杂系统。(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软科学不限于使用某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结合。(3)研究成果的韬略性。软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不是用于解释和说明,而是用于对策和行动,为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经济价值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并且表现为方案、规划、办法等非物质性非知识性的成果形式。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科普理论的时代新起点
一、《基准》制定的目的和依据
二、《基准》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理解
三、《基准》文本的内容
第二章 科普的可能性与作用
一、科普是否可能,怎么可能
二、科普是否有用,有什么用
第三章 科普作为科学实现其精神价值的中介
一、科学的中介作用举足轻重
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中介
三、更新价值观的中介
四、变革思维方式的中介
五、提高道德水准的中介
第四章 科普的难题及其破解途径
一、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状况堪忧
二、扫除深层科学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三、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 科技知识与科学素质的关系
一、科技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性构成部分
二、科技知识与科学素质之间存在“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科技知识对于科学素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六章 科学文化的普及
一、何谓科学文化
二、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纠正科学文化普及中的失衡现象

第二编 科学方法的普及
第七章 科学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一、鲜明的主体性
二、充分的合规律性
三、高度的保真性
第八章 科学方法的分类
一、方法的本质与结构
二、方法的类型及其演化
三、科学方法的分类
第九章 科学方法示例:归纳法
……
第十章 科学方法的应用:关于软科学
第十一章 科学方法应用的限度

第三编 科学思想的普及
第十二章 新中国科技意识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
第十四章 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
第十五章 科学自主性思想的普及
第十六章 科学发展的加速律
第十七章 科学发展的重心律

第四编 科学精神的普及
第十八章 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
第十九章 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精神
第二十章 科学精神的普及
第二十一章 在科技队伍中普及崇尚真理的价值观
第二十二章 弘扬中华民族的求真精神

第五编 “科技与社会”认识的普及
第二十三章 “科技与社会”的宏观视野
第二十四章 科学的社会功能
第二十五章 科学的认识功能
第二十六章 “科技与社会”的微观视野
第二十七章 科学的社会性、自主性及二者的契合
第二十八章 正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

六编 科普理论的若干应用
第二十九章 公民的“环境与生态素质”
第三十章 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
第三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和谐社区建设
附录一 走出科学双重性的灰色地带
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年”吗
关于省政府设立“山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奖”的建议
附录二 科普图书序跋(一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