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16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心理治疗学(师、中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215381
  • 作      者: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编写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2016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心理治疗学(师、中级)》根据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参考国内外著作,将考试大纲中的各知识点与学科的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便于考生理解、记忆。《2016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心理治疗学(师、中级)》分为四篇,与考试科目的关系如下:
  第一篇 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人类心理发展、人格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文化与心理卫生。
  第二篇 相关专业知识内容包括精神病学基础、心理测验与评估、健康心理学与心身医学基础、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篇 专业知识内容包括心理治疗概论、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中的共同因素、精神分析治疗、个人中心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婚姻与家庭治疗、其他心理治疗。
  第四篇 专业实践能力 内容包括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分离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自杀问题、儿童和少年的行为号隋绪障碍、成瘾行为、心身疾病。
展开
精彩书摘
  《2016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心理治疗学(师、中级)》:
  (三)青少年的情感与个性发展
  1.自我意识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平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出现第二个飞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很多心智用于内省,由此在个性上多为主观偏执性。进入高中以后自我意识高度民主发展,呈现六个特点: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即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③强烈地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⑤有较强的自尊心;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反抗心理反抗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约11~12岁左右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青春期的学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增强是反抗心理的另两个原因。他们反抗的方式多样化,有时表现强烈,有时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
  进入高中以后,反抗心理逐渐发展为自治需求。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和社会事件。
  3.情绪表现进入青春期十二三岁以后,情绪表现出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心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扩大,情绪的感受性也逐渐多样化,但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进入青春期所面临的心理困境有:烦恼突然增多;不知怎么出现在众人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不知如何保持和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中应有的地位;心理上的断乳带来孤独的心境、压抑的心理。
  (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
  1.青少年时代的社会性交往
  (1)同伴交往与团体的形成: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在幼儿期就已经发生,与幼儿相比,小学的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更多,出现几个特点:一是开始建立友谊。塞尔曼(Selman)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到了青春期后期的友谊更为稳定。一项研究表明,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其地位至少与父母相等,甚至显得更重要些。
  随着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同伴团体也逐渐生成,同伴团体的压力也日益显著。无论有组织的团体还是自发形成的团体,对青少年的个性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青春期以后,与异性交往的关系发生变化,开始认识到性别问题,并彼此开始对对方感兴趣。不过最初却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或在言行中表示轻视,或表达攻击。而此后,男女生之间才开始融洽相处,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
  (2)与父母的关系: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包括一起相处的时间少,教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到了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逐渐在情感、行动、观点上与父母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 心理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三节 认知过程
第四节 动机和情绪
第五节 能力与人格
第二章 人类心理发展
第一节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第三章 人格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四节 特质理论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五节 社会态度
第六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五章 文化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人类心理行为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与适应
第四节 宗教信仰、民间疗病健身术对心理卫生的影响
第五节 心理治疗的跨文化融合

第二篇 相关专业知识
第六章 精神病学基础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检查
第四节 诊断与分类学
第五节 治疗学
第七章 心理测验与评估
第一节 心理测验总论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编制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误差
第四节 心理测验的信度
第五节 心理测验的效度
第六节 测验分数的合成
第七节 测验分数的解释
第八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第九节 智力测验
第十节 人格测验
第十一节 临床测验
第八章 健康心理学与心身医学基础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身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节 三种研究取向
第三节 三种研究技术
第四节 临床实验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第三篇 心理治疗流派与方法
第十章 心理治疗概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历史(国外)
第四节 心理治疗的历史(国内)
第五节 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师
第一节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与培养
第二节 心理治疗师的心理特征与自身的心理卫生
第三节 心理治疗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第四节 心理治疗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中的共同因素
第一节 治疗关系
第二节 会谈技巧(I):非言语技巧
第三节 会谈技巧(Ⅱ):倾听技巧
第四节 会谈技巧(Ⅲ):影响技巧
第五节 心理治疗室的设置
第六节 心理治疗的不同阶段
第七节 心理治疗的主要变项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技术
第四节 典型案例
第十四章 个人中心治疗
第一节 个人中心治疗的历史
第二节 个人中心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个人中心治疗的基本技术
第四节 个人中心治疗适应证
第五节 典型案例
第十五章 行为治疗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历史
第二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行为治疗的特点、基本原则与应用领域
第四节 常用技术
第五节 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与典型案例
第十六章 认知治疗
第一节 认知治疗的历史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基本理论
第四节 基本技术
第五节 主要适应证
第六节 应用举例
第十七章 婚姻与家庭治疗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治疗的历史
第二节 基本理论
第三节 基本技术和流派
第四节 主要适应证
第五节 治疗程序
第十八章 其他心理治疗
第一节 危机干预疗法
第二节 集体心理治疗
第三节 森田疗法
第四节 催眠治疗

第四篇 不同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