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预报》:
据统计,自公元前231年以来,东北地区平均30年才发生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由此可以看出,华北、东北地区已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二)分析活断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郯城一庐江断裂带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地震,其中最大的地震是1668年发生在临沂的8.5级地震。此断裂呈北北东走向,朝辽宁省方向延伸。此外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地震活动沿此断裂带向北北东方向移动的现象得到证实。
(三)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知道,辽宁省南部及辽东半岛地区的主要断层且目前正在活动的活断层,特别是金州断层的活动异常活跃,营口、熊岳、金州、鸭绿江河口等地都曾发生过大地震。该地区最近不断发生3-4级的小地震,由此可以判断这个地区是地震发生可能性较高地区。
(四)水准测量的结果显示,最近十几年辽宁省东南部持续相对上升运动,西北部地势相对沉降。而营口附近是沉降运动的中心地带,从盖县至海城这条线来看,本地区上下变动量十分剧烈,由此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生大的地震。
以上四点就是基于长期预报进行重点调查而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对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地区,开展了更为强有力的调查工作。自1973年下半年开始,地震预报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到底几年之后才会发生地震?在辽宁省南部,特别是辽东半岛的哪个地区,将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在本阶段的工作中,地震预报专家们必须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解答。
为此,辽宁南部加强了各种大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增加了以地震台站为中心的地形变、地磁等流动观测,对可能出现中期或短期前兆现象的各项手段实施观测。要完成这些观测任务,仅靠地震专家和有限的观测仪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拥有高精度观测仪器的工厂、学校、国家机关等合作,设置观测点,构建捕捉地震前兆的密实观测网。在中国地震工作“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大方针指引下,各地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蓬勃开展。
第二阶段
在省、市、县、人民公社等各级革委会和党的领导下,在相关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地震观测预报网迅速发展。截至1974年年中,观测预报网公布了几项重要观测结果。这些信息都显示,在辽宁南部以及辽东半岛地区,地壳变动急剧地转为活跃。以下四项是较突出的异常现象。
(一)位于金州断层南部的金县设置的短水准地形变观测站,监测到横跨断层间距58米的两点间的垂直变化量,自1973年9月至1974年6月为止的9个月中累计变化达到2.5毫米。这个数值与最近两年间的测定结果(平均年变化率0.11毫米)相比较,增长大于20倍。
(二)在旅大市(注:今大连市)进行的地磁绝对值观测结果显示,1974年5月22日的数值与1973年10月27日的数值相比,增加了21.5伽马。如此剧烈的增加,有可能显示了地壳内部应力场强度的剧烈变化。
(三)在位于辽东湾沿岸的几个验潮站中,观测到自1973年以来,海平面明显上升,最大的上升幅度达10毫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