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学如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211636
  • 作      者:
    张宏时著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宏时,江苏南通人,现居苏州。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曾任政治部新闻宣传干事。入伍时在董存瑞班当战士。所写的董存瑞故事入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斗英雄故事选》。转业后,就职于海关,曾受聘中国《海关研究》特约撰稿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数学是理性的,散文是“多情”的,两者之间似乎冰火不相容。但作者努力觅寻它们之间的耦合点,独辟蹊径写成数学散文。在作者笔下,直角三角形定理、圆周率π、超越数e、三角学、方程的解、笛卡尔坐标、概率、微积分、逻辑等,都是用特殊语言写就的诗歌,蕴含着哲理思考,渗透着审美意识,充盈着美感经验,洋溢着人文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如果是数字,是什么样的数字?再次,这个数字能不能成为这幅图的解释或说明?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泥板犹如天书,它太玄秘了,有的学者摇头长叹几声,转身离去;它太古奥了,有的专家面壁数年,仍不得其解。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富有挑战性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在对楔形文字的解读中,破译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图中水平对角线下的楔形文字是“1;24,51,10”这几个数。古巴比伦数系的特点是以60为基底并采用进位记号,分号之前表示整数部分,分号后面带有逗号的则表示分数部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换算一下:1;24,51,10=1.414212963。这个数有点熟悉,哦,它恰好是√2的值!用同样的方法换算,可得知左上角的数字是正方形的边长30,另外一个数字42.42638889,它正好是30×1.414212963的结果,这正是对角线的长度。古巴比伦人当时已经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的比值就是√2,而且能够把√2的值精确地算到小数点后8位!图形和数字之间天衣无缝地完全吻合,真令人不可思议。震撼之余,我还稍许觉得有点遗憾,1:24,51,10是谁推算出来的?推算过程怎样?谁也没有解释,可能谁也做不出解释,它只能是永远的谜了。
展开
目录
残梦·数学·散文(自序)
数学是理性的,散文是多情的,两者之间似乎冰火不相容。但是,这并不是说两者之间没有耦合点,我一直试图觅寻这个耦合点,想让数学散文成为会燃烧的冰块。
毕达哥拉斯定理
古远的泥板、方形的砖块、悠扬的琴弦、地中海的波涛、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大禹治水的方法、爱因斯坦的公式、费马的猜想等等,这一切叠印起来,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象。由此,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定理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和超然的历史张力,当然也包含哲理和诗意。假如没有这些,毕达哥拉斯会身影孤单,毕达哥拉斯定理会黯然失色;正因为有了这些,毕达哥拉斯才有血有肉,毕达哥拉斯定理才有魂有魄。
极致的追求
在对圆周率一次次极致的追求中,人们认识了数学的极限,但人的精神世界是没有极限的,精神世界只有在对无限世界的探索中才能得到焕发和满足。
e时代
这里所说的不是电子化意义上的E时代,而是数学意义上的e时代。e时代借用了E时代的叫法,但内容大不相同。e,本身就是一个数值。e产生的时代影响,一点不亚于E时代。
"根"在何处
树高千丈总有根,只要你理解了"起根发由"这四个字,那么就不难理解代数的"根"就是代数的精华所在。
三角断想
有了化入、有了迁出、有了腾挪、有了指代、有了辗转。三角,显示了自身的变化和魅力。三角,不喜欢滞呆的平庸的目光。
笛卡尔之梦
如果说解析几何是哲学河床上的流体,那么其流动早由哲学河床结构决定,而梦只是河床上一个溪流的曲水流觞而已。
"无穷"的诗意
人们不得不告别固有的思维方式,不得不检查原有的逻辑分析,不得不审视本有的语境表达。从这点上说,微积分是哲学领悟、物理直觉和数学技巧最惊人结合的
诗篇!
何曾得相似
在这里,相似就成为联想的纽带、类比的前提、变换的依据、顿悟的基础、猜想的源头。相似,以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演绎着数学的亦实亦虚、亦理亦幻。
骰子杂议
社会或大自然的每一次悸动,人们对难以预知事情的邂逅,可能是冥冥之中规律性给我们的一种暗示。概率论的任务是分析它、解构它,洞察偶然背后的必然。随遇发生的是偶然,随生而盛的是概率。
从亚里士多德到布尔
逻辑的数学化是一个趋向,它大体上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倘若粗略地说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德摩根完成了"起""承""转",那么布尔的工作重在"合"。
数脉高峰
把一座座峰峦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美妙的数脉天际线。对于曲线,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它的最高处。只要稍微注视一下,在10世纪中叶以后400年左右的时段里,曲线是往最高处走的。这个时段正是宋元时期,明清之际这条曲线慢慢回落下去。
数学诗歌随笔
正是凭着这些想象,数学家强烈的欲望和情感,以及那一步步推导、一行行算式,统统化成了凝练而又美妙的诗行。这些诗行,蕴含着哲理思考,渗透着审美意识,充盈着美感经验,包含着美的创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