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大众天文学史》:
景公说:“这怎么使得?宰相是助我治国的人,我若移祸给他,岂不惹天下人耻笑?”
子韦说:“还有个办法,大王可于今日午时三刻登上灵台祭天,将灾祸转移给百姓。”
景公不高兴地说:“你开什么玩笑,人民都死了,我还当什么国君?”
子韦又想了想,说:“那就别转给人了,转成今年年成不好,也能过这一关。”
景公有些愠怒:“年成不好,必有饥荒,人民会挨饿。为了自己而坑害百姓,这算什么君王?老子说:受国不祥,方为天下王。这是我的命,我自己承担吧!不用你出这些馊主意了。”
子韦一听非常高兴,退了几步,率众大臣一齐向景公礼拜,说:“微臣向国君贺喜,您这种情愿自己受难,也不嫁祸给臣民的德行,一定会上达天庭,天帝不但能使您免祸,而且您一定还会延寿。”
果然,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发生,到了晚上,太史官陪着景公和子韦再观察天象,发现火星已经离开了心宿。
此故事中,似乎这两人都是无神论者,宋景公正气凛然,舍己救苍生,子韦在“欲擒故纵”,用计劝说安慰宋景公。其实恰恰相反,这两人对星占都是深信不疑的,只是他们又都相信“至诚能感天”,认为只要敬天知命,守善修德,这种诚意一定能感动上天,令上天对国家君王的命运做出新的安排。史书上也接着记载:这天晚上火星不但离开了心宿,而且走了三舍,看来上天的确被景公的德行给感动了。
那么,古代星占家预测的胜算有多大?如果没说准,怎么办?这可能是读者特别关心的问题。我们看一个唐代日食“当食不食”的故事。
日全食,可能是所有天象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了。光芒万丈的太阳是地上万物生长的源泉,因而古人对太阳都抱有一种崇拜和敬畏心理,那么太阳被“食”当然就令古人惊恐万分了,这在中西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没有例外。在中国古代,民间认为日食是“天狗吃太阳”,官方则把日食当作老天对人间政治的“严正警告”,一旦发生了日食,民间只要是有村落或有人聚集的地方,都会有自发的“驱赶天狗”行动,比如击盆敲锣、高声喊叫、放爆竹等,试图把天狗吓跑。而朝廷对日食更为重视,每当日食发生前,先由宫廷天文历法家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报,到日食发生这天,要由皇帝率领百官,在大殿前或祭台上举行隆重的救护仪式,有焚香、祈祷、献祭、击鼓、放炮等,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各级地方官员也有相应的救护仪式。因此,日食发生时,朝廷、地方的救护喧闹声与民间的仪式同时发作,活像是到了“全国哀悼日”。
唐代,天文历法家已经比较精确地掌握了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大致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了。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家正处于全盛时期,皇家天文台里,僧一行是“首席科学家”。开元十三年冬,李隆基按国事安排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大典结束后起驾回京,这时,经天文历法家们推算,正是李隆基回京途中的十二月初一,将发生一次日食。
既然有预告,日食又是这样的凶兆,李隆基马上就做出一系列反应,如“减膳”“彻乐”“养性”等,不但停止寻欢作乐,还下诏自责,做好准备在日食这天举行救护。
可是,好几天没捞着寻欢作乐,日食这天在途中又搭好祭台,率领百官把一切救护准备都做好了,天上圆圆的太阳就是没动静,李隆基不敢怠慢,就这么率百官一直等下去,直到太阳下山,日食也没发生。
按我们的想象,皇帝面对天文官的预报失误,应该是“龙颜大怒”,责令刑部对有关天文官进行治罪,愤怒之下砍掉几个脑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群臣、天文官一起上前称贺,说:皇上修德感动了上天,导致“当食不食”。因为封禅活动刚刚结束,八方来朝、参加祭祀的各国使者还在跟随,也都纷纷上前奉寿称庆,说:大唐天子的德行感动上天,我们对大唐王朝也更肃然神服了!听了这些话,李隆基龙颜大悦。
有没有这种可能:天文官知道自己没预报准,巴不得用这种办法来欺骗皇帝,欺骗众人,以免皇帝问罪呢?可以说,基本没有可能。当时的顶级天文学家一行,为这次“当食不食”说了这样两句话:“假如日食都不能由推算求出,就无法考核历法的精密与否了,但假如日食全都能由推算求出,那国家政治教化的好坏我们从哪儿看呢?”
也就是说,一行认为,统治者修德可使老天改变天体运行的途径。星占书上明确写道:“天下太平,虽交而不能蚀”,即:天下太平的年景,月亮走的路线与太阳相交,即使走在太阳前边,也会绕过去!
下面我们再分析几句具体的占辞。
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所以中国古代星占书中关于月亮的占辞很多,最常见的有“月离于箕风扬沙”和“月离于毕雨滂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