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参与创作《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等图书,担任“观念与创新”、“十元电脑”等丛书的主编。2011年被授予四川科普作家称号,现任成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李轻舟,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社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与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会员,《大学科普》编辑部特约编辑。
2009年参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全国相关科教单位组织的“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活动,负责重庆站点(重庆大学)多学科联合实验工作。曾受邀出席“中国虚拟天文台暨天文信息学2009年学术年会”,作《虚拟天文台技术与大学科普》专题报告。
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lev
刘睿哲,天文爱好者,重庆大学天文学社前社长。
2009年参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全国相关科教单位组织的“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活动,负责重庆站点(重庆大学)志愿者工作。2012年暑期,作为志愿者出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十八届大会”。
展开
——李小文(中科院院士、遥感与地理学家)
小时候,读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怎样识星》后,就时常仰望星空,辨认星座。本书的可读性、丰富性、全面性大大超过《怎样识星》,一定会激起新一代天文爱好者的热情与遐想。这是一本天文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好书。
——武夷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科普研究学者)
这本书是为那些明知宇宙没有中心、苍穹无比浩瀚却反而好奇心大增并热衷于畅游星海的天文爱好者写的,图文都很讲究,简洁却全面,有趣且实用,读过之后给人一种“The truth is out there I can tell”的快感,以及迫不及待地抓起相机前去解析“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冲动。
——邢志忠(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译者)
据说古希腊人相信我们的眼睛扮演着双重角色:它向世界发出灰蒙蒙的光线,然后像一个游客带着礼物回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能感觉这句话的味道;当我们在雾霾下看不见星空时,看看这本小书,也能感觉同样的味道。
——李泳(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黑洞与时间弯曲》译者)
充满了古老谜思和高新科技的天文学世界壁垒重重,路径稀缺,无人引领,难入其门,虽然人人心向往之,可几人有幸有夜观天象的爷爷或通晓星学的男朋友呢?好在阅读是生活的起点。无论你是偏好哲思,还是喜爱人文,或者擅长技术,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兴趣的切入点,并由此出发,领略宇宙的无限可能。
——王春艳(科学网知名博主、物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