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同时,四川盆地的开发历程也开始加快,最突出的是稻作农业的迅速推广。在都江堰修筑后不久,成都平原一带就广辟稻田,成为与黍、稷并重的生产作物。到了隋唐时期,筒车和翻车大量采用,梯田增多,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也比较普遍了。至宋代,四川的农业集约化水平已经与江南并列。
蚕桑是蜀地历史悠久的生计模式,从上古蜀王蚕丛开始,川人就植桑养蚕。从秦汉时期开始,川中生产的纺织品就作为蜀地名产为世人熟知,泸州与合川一带成为蚕桑产区。到了三国蜀汉时期,设锦官专司纺织事业,蜀锦之名流传万世。至唐代,每年从四川上贡的丝织品达8160匹。
井盐是四川盆地又一大重要的出产物。从秦汉以后,制盐业的技术发展得很快,采用了火井煮盐,北周时还形成了富世县(富顺县)和公井镇(自贡市贡井区)两个较大的盐业生产基地。井盐生产在宋代扩到50余县,皇祜年间发明推广了用于小口径深井钻探的畜力牵引活塞式机械“卓筒井”,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也开始增多。
四、张献忠入蜀与湖广填四川
张献忠是与李白成齐名的明末起义领袖,他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改元大顺。这个政权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内忧外患:南明的残余势力、入关的清军、各路农民起义力量、政权内部的反叛群体。在苦力支撑了3年之后,1646年11月,张献忠带领大顺军队转移。临走之前,这位草根英雄亲手毁灭了这座见证自己登上宝座的城市,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献中,张献忠都是一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形象。明代遗老李清的《三垣笔记》中,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张献忠屠川的场面,其血腥恐怖让人闻之战栗。至于大顺军离去后四川的状况,《明史》曾记载“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
张献忠屠城与此后的清军入川造成了四川地区几十年的动荡,战争与瘟疫使得曾经人口稠密的天府之国、芙蓉之都荒凉残破,全川人口在康熙二十四年仅9万余人,尚不及江南一个大镇的水平。为了恢复蜀地人口,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三年发布《招民填川诏》,一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就此掀开。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就是指湖南、湖北两省的人口迁居四川,以填补清初四川的人口空虚,促进紧急恢复。其实,在当时的移民大潮中,除了湖广人,还有不少江西、福建和两广的居民,但以湖广人为多。经过一百多年的生息修养,到乾隆后期,四川人口已达700多万,繁荣景象再次回归蜀中。
五、不到四川,别说你懂得吃
美食、美景、美女是四川的三大名片。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不仅以鲜明的风格和多样的调味立足于世,更凭借其极强的普及度与流行性称霸中国的饮食市场。其实,川菜并不胜在原料之珍奇、刀工之炫目、品相之精致,它的制胜法宝只在一个“味”字上。在川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老饕还是味痴,总能找到你痴迷的那一款味道。当然,你若是辣味的拥趸,不论微辣、重辣、变态辣,川菜都是你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但即便是丝毫不沾辣味的人,川菜也能根据你的味蕾,打造出最独一无二的菜品,小到一碟泡菜,大到一锅火锅,“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就是这个道理。
川菜的成功,还在于传承与创造的完美结合。莫说回锅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这些传统川味老菜从未因时间流逝而丧失魅力,许多新派川菜更是以无限创意赢得年轻一族的大力追捧,川菜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性与生命力的菜系。似乎唯有在厨房里,四川人才会放下慵懒与闲适,以一种永不停止的专注打造着一碗一碟的舌尖世界。这种巨大的征服感让人不禁感叹,是不是四川人的饮食基因分外强大些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