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起源
一、传统大众旅游面临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顺应这一变化的旅游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兴起。世界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于1992年跃升为世界最大的产业。然而,伴随着这种繁荣,各种消极效应越来越显示出潜在的威胁。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把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超负荷的开放、对旅游区的粗放式管理以及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等,迅速损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旅游业非持续性发展,甚至不能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绩斐然。对此,有关统计材料可以列举出一系列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数字。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过去在发展大众旅游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在目标上,强调得比较多的是产值与速度;在投入上,强调得比较多的是旅游资源大数量的投入;在环境上,基本不考虑或忽视环境保护等。近几年,作者对部分大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目睹了大众旅游发展中明显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也经常听到和看到有关大众旅游的消息和报道。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归纳成下述几个问题:
1.传统大众旅游对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有限的自然旅游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巨大压力。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就相对数目来说,有的旅游资源是短缺的。例如,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21位,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森林植被再次遭到破坏,造成动植物种类及其数量减少,不少珍贵野生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直接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如,在安徽黄山,由于每年基建用材、薪炭用材数量增加,再加上人为破坏,风景区内植被蓄水能力大大下降。如今在黄山,溪水随降雨几乎是同时暴涨暴落,并且水流浑浊。几年来,人字瀑景点几乎长期断水,黄山温泉水量也大量减少。
风景旅游区内不适当地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尤其是公路两侧、湖泊水库四周、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水土流失现象更为突出。据黄山风景区抽样调查,逍遥溪在暴雨时溪水中含砂量达5%-15%,瞬间最高竟达20%。由于水土流失,石门电站一座高2.5m的拦砂坝,已于1985年被填平。又如,在乱砍滥伐年代,九寨沟、黄龙两景区内外森林面积逐渐缩小,导致景区内水源明显开始萎缩,湖泊干枯、泥沙淤积、湖面缩小、水位下降,优美的景色日趋退化。
风景旅游区内不适当地开发,使驰名中外的庐山瀑布一度断流,失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风采。号称“泉城七十二泉之首”的济南趵突泉,近年来经常可见池底,三个喷口也全部干涸,使游人大失所望。杭州西湖,名泉众多,过去的玉泉,由于地下水受沙砾石层的阻拦,水从孔隙上喷,形成珍珠泉、晴雨泉等奇特景观。可惜现在泉脉切断,奇特的景观从此消失。近十年来,青海湖的蓄水量也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湖面不断缩小,原来四面环水的鸟岛,已成为与陆地相连的半岛;湖水盐化严重,湖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此发展下去,鱼类绝迹,鸟类迁徙,环湖沙化,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2)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旅游需求快速扩张之间的尖锐矛盾。许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本身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很低。例如,四川西部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然而,其中许多地区目前仍旧高速度沿袭大众旅游之路,一哄而上开发低层次粗放式旅游产品,使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许多珍贵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这与当前世界高层次生态旅游需求有很大差距,如此下去,无疑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障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