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粒迷楼: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865041
  • 作      者:
    张波,张清帆著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客厅、沙发、电视墙,住宅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么?阳台是否除了种花、晒衣服还能打坐、读书、小憩,如同一个玲珑的暖阳间?卫生间在居室中没有自然采光,如何让它自然亮起来?有对居室、生活的更多设想么?


在城市中数以亿万计的普通几室几厅的住宅户型,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去承载现实中的生活美学,两位作者用近一年的时间去探索这个问题。


建筑师用贴合日常的琐细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与既存的建筑边界合谋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细腻。这是一次旧建筑改造和家具设计之间的工作,希望既能回应复杂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载内心对诗意的诉求。本书是建筑师关于这个项目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包括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手记,阐释其设计思想、概念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的研究,以及建筑的各阶段照片、图纸,详尽地记录了设计的诞生和心历路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古艺术品鉴赏者。
张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画家。《现代装饰》专栏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张波和张清帆于北京创立,一直致力于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在每一具体项目中关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体验,寻找不为商业与形式符号束缚的解决方案。设计既是面向当下,也寻求历史天空中那片诗意之云的再现。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仓四号库、两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内设计、“一粒迷楼”住宅室内改造等。

设计作品发表于《建筑创作》《 建筑技艺》《 城市•空间•设计》《 Abitare 住》等学术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专题展览;

2008 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医院论坛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


展开
内容介绍

《一粒迷楼》是两位建筑师关于北京一幢普通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

作者最大程度地利用顶层的层高,创造出空间高度上的叠加,并设计出若干小空间,这些小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呼应,甚至使人有如在园中游的体验。

作者充分利用家具设计,创造出更多的储物空间,也解决了小家居的储物难题。

本书从设计的考量和斟酌、材料的选择、施工的过程、手工艺制作的过程等详细记录了整个家装的过程,包括各阶段照片、图纸,并穿插笔记部分,记录了作者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轨迹,也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译。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概念的零度
  刚开始接触这个普通住宅楼的室内改造项目时,我们也困惑,还有多少机会可以见缝插针地放入想象力?很多家装队施工免费送设计,但却是效果图的任意拼贴,原本鲜活的生活梦想,被简化为装饰风格的选择。我们更希望和使用者一起从真切的体验和需要开始,寻求最终的动人之处。
  通常,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从一个悬在空中的概念开始,从一个预设的智力游戏开始,从一个超出日常的愿景开始。那些概念游戏,或许来自某本书、某个建筑项目的独特开端、某个适应特定环境的可能性。但是,概念也并非纯粹的抽象,它们携带着各种形状、各种观看的角度、体验的方法、价值的侧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地里,我们却往往得到相似的建筑形式和解决方案。尽管借用流行的审美趣味,似乎无伤大雅,但很可能遮蔽了一个基地的真实需要,以及激发创造力的可能。在我们的经验里,每一个真实的项目和场地,具体的需要如同人们因时而异的感受,不断变化,千差万别。也许这更该是建筑师可以倾听和仰赖的设计起点,不妨让概念暂时缺席,从“概念的零度”出发。这并非去除智性,而是需要更多对现实的关注、对美的敏感,需要更多的现场体验,需要细心珍藏那些触碰内心的启发。
  在设计工作里,投入的欲望越复杂,越容易变成一个“寻找麻烦”的过程。也许实现理想的过程就像一条抛物线,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开始,梳理、抚平所有欲望,让最初的愿望在现实里落地。
  二、小房子的想象力
  第一次去看场地,是一个早春的中午,旧装修用木板包裹起墙裙,包裹起在每个房间穿插的暖气管道,这些包裹颇费空间,也阻挡了不少光线,让房子显得睡意沉沉,无精打采。房间不少,但每个房间面积都不大,此前的住户似乎对小开间无能为力,在管道和木板过度包裹的剩余空间里,床的方向、书桌的朝向、
  沙发的尺度以及家具之间,看上去似乎有些尴尬。某种意义上,生活正是各种物件在家里咬合而成的地图,为达适用,不可不花心思去编织。
  设计什么样的住宅?这意味着要回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窗明几净,气定神闲。尽管今天,直接住在土地上太过奢侈,人们只有选择居民楼里这个盒子或那个盒子的自由。而选择盒子的自由,也附带着被户型隔墙约束的不自由。面对这些束缚,怎样才能争取到一些自由呢?
  拆旧之后,我们面对的设计基础,是一个坡屋顶跃层单元房,砖混结构,两层,共七个房间,东西朝向。这意味着早晨更早迎来阳光,晚上更晚告别太阳。朝阳涌入厨房和客厅,夕阳浸染卧室和阳台。我们试图寻找光线在这个家里的通道,也试着梳理因此而合理的活动流线,再把一些琐碎之处进行归类,希望使原本难以利用的消极角落也积极起来。总之,凡是那些让人感觉不适之处,务必逐一改变,而有着诗意潜能的地方,要使之更好发挥。
  从阳光开始
  依照光线条件,一层两间西向的房间仍是卧室,二层西向的房间因为是间接的采光,设计为工作室。
  一层客厅东向连着一个小阳台为客厅采光,于是设想一个贴着北墙的榻,向东延伸至阳台窗下。这样一来,东窗的榻上,就可以成为两三人的促膝茶室。为方便储藏,榻分内外两部分,靠墙可以翻盖储藏,靠外可以移动,拼摆成餐桌,以应对聚餐的人数变化。
  卫生间夹在楼梯间和主卧室之间,暗淡无光、尺寸狭长、开门朝向客厅。于是打掉卫生间与主卧之间的不承重隔墙,使主卧退让出一间淋浴间,也在主卧和卫生间之间留出一个入口空间,
  卫生间不必再尴尬地朝向客厅开门,而卫生间的玻璃砖隔墙则可以保障白天不开灯也可以使用。卫生间和卧室共有的迂回入口空间里,主卧墙面做通高的平开门和推拉门,需要时可以完全打开,使卧室和客厅连在一起,下午可以为客厅弥补光线。
  西向小卧室的阳台上,也见缝插针地布置了一个小写字台,利用整个下午充足的阳光。
  为小空间归类
  零碎的空间格局里,我们还需争取把小空间变成大空间的感受。阳光影响之余,我们需要解决的便是将一些零碎、又不可或缺的功能进行协调,它们占用了不少空间,安排起来甚是棘手;如果随意布置,又看上去剩余且消极。这些都需要合并同类项,寻找一种归类法。它与尺度最为相关,其次拷问想象力。
  从现状看,入口楼梯起步紧临入户门,楼梯平台下挤着不舒服的洗手池。因此,第一步便是将楼梯翻转,使第一跑贴着卫生间的墙。洗衣机恰好可以藏在楼梯平台下,排水管做坡度引入卫生间的下水管。
  厨房狭长,如果冰箱放在厨房里,突兀又占面积,为它在客厅小阳台上划一块凹陷的藏身处,令厨房本身空间完整。从客厅看过来,冰箱也正好隐匿不见。
  小卧室的面宽2.4m,进深3.6m,很狭长,如何布置好呢?对比几种可能之后,我们设想用“榻”来完成床的功能,衣柜、书柜二合一,藏在门后,并在榻的一端凹陷出一个“床头柜”,床头上方的书架,则藏在正面看不到的侧向开柜里。在榻结束之处,即阳台门洞里,做出四扇湘妃竹推拉门隔断,为小卧室过滤出夕阳,也为松木指接板的柜门上留下竹影婆娑。小卧室的阳台上,靠北嵌一张板子做书桌,西窗下做一排20cm 进深的小储物柜。
  归类琐碎的空间,还意味着可以更多地从家具去争取。譬如,二层三处柜子和门二合一,这些门并不需要上锁密封,而是需要争取多一些储藏和趣味。一层的三个房间书架统一高度,挂在墙上,并做外盖的柜门避免灰尘,空调机也规划在柜子里。一层厨房里,早餐板用风钩挂在墙上,不用的时候可以卸下。早餐板上方,设计了房屋剖面变形而来的杂物架,架子当然可以是横平竖直,但也可以挪用形式、杂陈材料,大小不一的搁架恰好适应厨房内并非整齐划一的置物需要。最关键的是,这一处异形的设计,包含着手工的温度,似乎有些令日常升华的魔力。
  此外,所有榻的下方都是储藏空间,譬如小卧室的床板下方,是放置被褥和衣物的抽屉;一层客厅东边阳台的榻下方,也是内部划分了隔板的翻盖储藏台。
  邀请诗意落脚
  邀请诗意落脚,或许有几个层面:首先希望为光线的变化、材料的质感表现提供途径,这需要挖掘场地的潜力,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为使房间之间的连缀关系变得灵动,还需在剖面关系中探索。
  老房子是砖混结构,原砌筑材料便是红砖,一层和二层北侧山墙做固定书架,便决定将这一整面墙剥去原先的水泥砂浆,经过打磨、刷清漆,以整面的红砖墙铺垫一个素朴的本色。
  其次,玻璃砖也为室内空间增彩不少。玻璃砖的尺寸和砌筑的方式,和红砖墙相近。玻璃砖双层玻璃过滤光线、并带有略微弧度的表面,就像一个透明发光体,对光线的折射都有一种蕴藉,朦胧如同薄雾。我们用在东面阳台上做外墙,也用做室内卫生间的围合墙,改善光线的条件,也增加安静的氛围。
  朝西总有西晒,西晒带来炫目的强光,也带来金色的夕阳,遮蔽的同时也要利用。于是西向的几个房间,大家商定选用带青皮的竹帘做窗帘,尤其在二楼阳台,耐晒、耐潮湿的竹帘可以挂在室外,西晒来时,竹帘滤出静谧的光影。一楼小卧室也在夕阳浸染范围之内,于是在阳台和卧室之间,设计了四扇湘妃竹的推拉门。夕阳西下时,“日光穿竹”,透过湘妃竹间隙的光和湘妃竹的影子,随时间在墙面上不断变幻着痕迹。自然的风、树、竹影、花卉,如果能够在房子里为我们记录时间的点滴流动,也正是我们建造的目的,为美出神,不囿于此时此地的小小空间。
  二层坡屋顶高度为4.5m,山墙固定书架下更要有随意坐卧之处才好,于是一层的书架下方设计为长榻,二层为一处能躺卧的榻,“山洞”上沿装灯,晚上点亮,红砖斑驳,别有趣味。
  二楼原本没有洗手间,在楼梯间上方增设一个悬挑的洗手台,水龙头装好后,临空汲水的感觉颇有些野趣。二层阳台以瓦铺地,带来室外感,也为了花盆掉下的渣土和污水方便清理。
  我们曾在园林里收获了很多超出日常的空间体验,其中最精彩的便是嶙峋的山意。换言之,是山中的剖面关系,高下远近的混淆,咫尺空间里能有很多层次的体验。我们希望山意也能转化在这个小房子里。一处想法是,为利用二层坡屋顶的高度,也为凸显其高,在屋脊下设计了两处悬挑的小平台,仅容一人凭栏,又是另一种视角。站在二层客厅向上望,小平台也是人的身体可及的尺度提示,也是空间利用的提示。当然,这两处平台也并非仅为视觉服务的摆设,从阳台向室内出挑的木格栅洞口兼做过滤夕阳的“灯”;楼梯上方出挑的平台延伸出角钢架,可以置物。
  在阳台和工作室之间,有一处可随意坐卧的设计,利用阳台地面高于工作室的30cm 高差,阳台窗口的坐凳高度正好也是工作室窗口延伸出的桌面,一举两得。可惜后来未能实现。
  三、手艺的用武之地
  因为家具与空间互相咬合,所以有不少木工活。木工师傅李斌曾打过雕花老家具,但可惜近十年装修里,做的都只是石膏板造型吊顶或是更为程式化的活计。我们暗暗窃喜,庆幸师傅的手艺在这一次设计里稍许得到了发挥和尊重。我们常和师傅讨论如何解决细节,获益匪浅。最初选用木材时,设想用1.7cm的松木指接板。随后发现,在跨度更大,更贴近人体的地方需要一种更坚固更厚的木板,于是增加了2.0cm 厚的水曲柳指接板。新的可能、新的需要,或是不需要、不可能,更多想法是在现场得来的,在现场发现的。
  此外,我们也做了配合使用的可移动小家具。值得一提的是竹面小凳子(分带轮子的和不带轮子的两种)和小茶几。两件小家具和室内氛围比较贴切,因竹材亲切,方便融入环境,方便日后被淡忘在时间里。做小家具的初衷仍是希望恰到好处地糅合功能和审美,力求“应物象形”和“文质彬彬”。
  竹面小凳子是30cm 见方,比通常坐具的40cm 左右略矮,因为立方体再大就会显得笨重。凳子面最初设想的是用竹片编织,但竹片比预想的要厚1cm 的厚度,编出来会有大的缝隙,因此放弃了编织的想法,采用竹片平行排列。凳子侧面带一个小门,里面可以储藏,为求方便做了扣的开口,也方便把小凳子拎起来。
  茶几搭配矮坐具,高度是40cm,宽度是30cm,适宜在坐榻上、床上阅读时盘腿坐时使用,也适合两三个人喝茶或吃饭用。茶几榫卯结构,因为时间仓促,很不够精致。刚做时,竹子的青皮还很鲜艳,渐渐就褪成黄色,时间再久一些,最终会变成红色。
  工地的磨合过程中,想象中的轻,逐渐变为现实中的重。尽管是普通的室内设计,一个小住宅的潜力可见一斑。设计一个小房子,如果回到最初的愿望,是希望接纳自然微妙的变化,是希望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的胸襟,也是尽情游走和宁静休憩的愿望。如果没有机会做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完整园林,只有手头零敲碎打一角半边的小活计,我们读的园林著作、体验到的绘画情景,以及在园林里的种种幻想,就成为屠龙之技了吗?日本wabi-sabi 的侘寂美学,似乎可以蔓延至生活里所有的边角,我们的绘画、园林、诗文典籍里没有总结成箴言式的美学关键词,但我们也有待将那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经由尺度的、材料的、意境的转化,因地制宜地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这需要我们诚恳地处理眼前资源,借由对幸福的想象进入世俗与日常,相信据此可以抵达诗意。
  ……
展开
目录

引子
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工地散记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