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体系的界说
这是传统价值理论中最重要也是具有说服力的一类。它的出现,是中国建筑之调查整理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对于现代学者而言,这种理论可视之为传统建筑研究的一种目标声明。林微因女士为其夫梁思成《清式营造算例》一书所写的序,是此理论最重要的文献。林徽因是一位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学者,所以她认为中国建筑曾经具备西方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她承认中国建筑自宋代以后逐渐退化,但并没有到绝望的程度。她认为清代的建筑:
“结构上各细部虽多已变成非结构的形式,用材方面虽已过当的不经济,大部分骨干却仍然保留着原始结构的功用,构架的精神的仍在加。”
她的立论认为中国建筑主要的价值是其构架的精神。架构就是中国式的木质柱梁体系。中国建筑的一切,包括造型与功能,都是经这种结构体系所引申出来的。她进一步说明了这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交会点,可以自此求蔽起衰之计。
“可巧在这时间,有新材料新方法在欧美产生,其基本原则适与中国几千年的构架制同一学理。而现代工厂、学校、医院及其他需要光线与空气的建筑,其堵壁、门窗之配置,其钢筋混凝土及钢骨的构架,除去材料不同外,与中国固有的方法是相同的。”
这段文字的重要性,是以合理主义的态度把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并合起来,而且隐含着中国固有文化之优越性在内。林微因在20世纪30年代洞察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的精神所在,肯定中国传统,引起建筑界的共鸣,为后来中国建筑界思考的模式定下了范例。在这段文字里,她认为西方新建筑材料的发明,与柱梁架构的应用,与“需要光线与空气”的建筑功能是相关的。她把现代工厂、学校、医院列进去,所以文意中充满了早期现代建筑幼稚的机能主义色彩。这样的理论,似乎把中国传统的成就上提了一层。在今天看来,中国建筑的架构所产生的原因与建筑的机能无关,也与光线空气无关。她的宏论为中国建筑师带来了空洞的民族主义的骄傲。
自中国传统中发掘宝贝的英国人李约瑟先生,自然很高兴林徽因有这样的发现。他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四卷中提到中国建筑的贡献共有下列几点:1.开问的观念;2.模矩的观念;3.尺度的观念。
他认为这些重要的观念都是自中国传到西方的。其实开间与模矩并不是相同的观念,李约瑟大约把日本与中国弄混了。日本居住建筑并没有开间制,而是以席为模矩。这确实影响了西方的观念,如格罗皮乌斯(waIterGroplus)的建筑工业化观念就是。但实施开间制的中国建筑,并没有模矩观念。模矩的重要属性为找到几个标准尺寸,建筑的各部分都使用这标准尺寸度量。模矩是标准化的灵魂。中国建筑中的开问并没有一致的尺寸,不能以模矩视之。有之,与今天西方所使用或勒·柯布西耶所意指的模矩有相当之差别。
自开间与模矩,李约瑟谈到人类尺度。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忠于人身高度比例”,与勒·柯布西耶的观念一样。可是他没有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实际上近似古希腊建筑,在同一比例(Proportlon)下,建筑物可大可小。庞大的宫殿建筑,并未虑及人类尺度。至于他自此论及中国建筑的弹性,是不恰当的。中国建筑的制度与严格的礼制有关,并没有弹性的精神,并不是单位重复使用所组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