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早餐收拾好,我骑自行车来到站前洗衣店。
店主是个额头有很深皱纹的四十五六岁的瘦男人,正在用货架上的收录机听The Percy Faith交响乐团的磁带。那是个配有低音专用扩音器的JVC大型收录机,旁边一堆磁带。管弦乐队正驱使华丽的弦乐器演奏《Tara’s Theme》,店主在里边一面随音乐吹口哨一面欢快地用蒸汽熨斗熨烫衬衣。我在柜台前站定,招呼说‘对不起,去年年底送来一条领带一直忘取了 ”。对于他那清晨九时三十分静谧的小天地来说,我的出现无异于希腊悲剧中带来不幸消息的使者。
“当然是没有取货单的喽?”洗衣店主人发出极其缺乏重量的语声。他并非对我说,而是对着柜台一头墙上的挂历说的。挂历六月份的彩照是阿尔卑斯风光,上面翠绿的峡谷,牛群悠悠然啃着青草,远处马特霍恩山或勃朗峰上飘浮着明快的白云。随后,店主浮现出像是说要是忘了就一直忘着该有多好的表情看我的脸,表情甚是不加掩饰的斩钉截铁。
“去年年底?那怕不好办。半年前的事了嘛,找倒是可以找找。” 他关掉蒸汽熨斗,把它竖放在熨衣板上,随磁带吹着《夏日之恋》口哨,在里面房间的货架上“窸窸窣窣”搜寻着。
那部电影我是高中时代同女朋友两人一起看的。
影片有特罗伊·德纳休和山德拉·迪出场。那是旧片重映,大约是同克尼·弗朗希思的《诱惑少年》 (“Boy Hunt”)两部连起来放的。在我的记忆中,《避暑地奇遇》并非怎么出色的电影,但相隔十三年在洗衣店柜台前听到这首主题音乐,浮上心头的却是当时快乐的回忆。看罢电影,两人走进公园自助餐馆喝咖啡、吃点心。既然《避暑地奇遇》同《诱惑少年》两部影片一起重映,那应该是暑假里的事。餐馆有小蜂,两只小蜂落在她的点心上——我记起了小蜂微弱的振翅声。
“喂,说的是水珠形图案的蓝色领带?”洗衣店主人问,“可姓冈田?” “是是。”我应道。
“你运气不错。”他说。
回到家马上给妻单位打电话。“领带好端端的昵 !”我说。
“不简单嘛!”妻说。
妻的语气听起来带有人工味儿,像在夸奖拿回好成绩的孩子,这使我有点儿不是滋味。看来电话还是等到午休时间打好。
“找到就放心了。哎,现在腾不出手,突如其来的电话嘛。中午重新打来可好?抱歉。” “中午再打。”我说。
放下电话,我拿起报纸走进檐廊,像往常一样全身放松地趴在那里打开招聘广告版,不慌不忙地看这充满不可思议的暗号和暗示的广告,连角落都不放过。世界上存在着所有门类的职业,把个报纸版面弄得活像新辟墓地分配图,布满了井然有序的条条块块,可我觉得几乎没有可能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为,那些条条块块诚然在传达信息传达事实——尽管支离破碎——但那些信息那些事实终究未能同远景图像邂逅。密密麻麻罗列的名字、符号和数字由于过于零敲碎打过于分崩离析,在我眼里竟成了永远无法复原的动物骨骸,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盯视招聘广告的时间里,我开始产生某种常有的类似麻痹的感觉。自己现在到底在寻求什么呢?往下到底想去哪里昵?或者不想去哪里呢?对此我愈发糊涂起来。
照例听得拧发条鸟在某处树上一连声鸣叫:吱吱吱吱吱吱。我放下报纸爬起身,靠在柱子打量小院。
须臾,鸟又叫了一遍:吱吱吱吱吱吱吱。声音是从邻院松树上头传来的。我凝目细望,但找不出鸟影,唯独鸣声一如既往。总之全世界一日量的发条俱被如此拧紧了。
快十点时下起了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雨,细细微微,几乎分不出下还是不下。仔细看去,才晓得的确在下。世界上有下雨的情况和不下雨的情况,二者须在某处有条分界线才是。于是我在檐廊上坐下,久久盯视某处应有的分界线。
接着,我开始犹豫,不知去附近区营游泳池游到午饭时间好昵,还是该去胡同找猫。我背靠檐廊立柱,眼望院子里下的雨举棋不定。
游泳池/找猫 最终,我决定去找猫。加纳马耳他宣称猫已不在附近,但这天早上我还是觉得应该找猫。找猫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说久美子若知我出去找猫,情绪也许会好些。我披上薄薄的雨衣——不带伞—— 蹬上网球鞋,把房门钥匙和柠檬糖揣进雨衣袋走出门去。穿过院子把手搭在围墙上时,听得有电话铃响。
我便以如此姿势侧耳倾听,但分辨不出是自家电话铃响,还是别人家的。电话铃这种声响,只消离家一步,听起来全都一样。我不再听了,翻墙下到胡同。
草软绵绵的连网球鞋薄薄的鞋底都感受得出。胡同比往常安静。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屏息细听。不闻任何声响。电话铃亦已止息。不闻鸟鸣,不闻街上的噪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