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阿莱西亚这座要塞位于山顶之上,地势非常险峻,南北方向皆有河流经过,四周除却西侧是长约3 英里的平原,其他皆有高山环绕。由此可见,除了围攻,此处无法轻取。城墙下面整个东侧的山坡上都是高卢军队的营地,周围还有壕沟和6 英尺高的护墙。罗马人所着手建造的围城工事,周长达10 英里,罗马人的8 座营寨都占据了战略要地,彼此间还有工事相连,并建有23 座碉堡。白天的时候,碉堡里安排有哨兵执勤,以防突袭,晚上则有部队驻守,并设有警卫。
70. 当围城工事开始动工之际,在两山之间那3 英里平地上,双方骑兵发生了激烈冲突。恺撒看到我军逐渐占了下风,就派日耳曼骑兵前去增援,还把军团置于营前。我军一见有如此支援,不由得为之一振,遂力挫敌军。敌军人数太多,撤退时挤作一团,于是日耳曼人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维钦托利营寨的防御工事旁边,结果敌军挤在狭窄的入口处,进退不得,死伤惨重。有些敌军索性弃马而逃,企图越过壕沟,爬上护墙。恺撒下令位于营寨壁垒前的军团再稍稍向前推进,敌军营寨中的高卢人误以为我军要发起突然袭击,也和骑兵一样乱作一团,连声喊叫,要拿起武器,还有些人在慌乱中冲进了城里。维钦托利下令城门紧闭,以免营寨被弃,无人把守。日耳曼人杀掉大批敌军,收缴大量马匹之后,才撤退回阵。
71. 这时,维钦托利决定在罗马人完成围城工事之前,连夜把全部骑兵撤走。在临行时,他嘱咐他们,各自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家乡,敦促所有适龄的人前来参战。他指出他们亏欠自己很多,要他们顾念自己的安全,要知道他一直都是在为所有人的共同自由在作战,他们怎能忍心将他交给残忍的敌人去横加迫害。此外,他还说他们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因为这事关8 万名精兵强将和自己的生死存亡。另外,即便是精打细算,存粮也只够一个月之用,即使省吃俭用,也只可以再多坚持几天。做了这一番安排之后,还未到午夜时分,维钦托利就派这些骑兵从工事的缺口处悄悄溜走。他下令所有官兵把手中的粮食全部上缴,违者格杀勿论,以后每次作少量分发。曼杜比伊人带来的大量家畜也立即按人头均分。他规定粮食要极省俭地一点点发放出去,所有在城外的兵力全部调进城内。如此这般就是为了要等到援军到达之后,再与罗马军继续开战。
72. 恺撒从逃兵和俘虏口中获悉了这一切,于是决定修建一种特殊工事:他挖了一条20 英尺宽的壕沟,两边垂直,底部两边和顶部两边之间同宽。他把所有其他的围城工事都撤到距离这条壕沟约650 码之后,以防遭到突袭,因为他需要把如此之大的面积包围起来,却没有足够兵力将其团团守住,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夜间有大股敌军突然扑向工事,或是在白天有敌军向正在忙于工作的士兵投掷标枪。在这段中间地带里,就这样修了两条等深的壕沟,都是15 英尺宽,靠近里面的一条所经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较低,他就把河水引入其中。这两条壕沟后面,又筑起一道12 英尺高的加围栏的壁垒,再加上防卫胸墙,胸墙和壁垒衔接的地方,还斜插着大树杈,以防止敌人向上攀爬。此外,围绕整个工事,每隔130 码还修有一座木塔。
73. 由于四处搜寻木材、准备粮食,都要求士兵离开营寨较远才能办到,这都大量减少了参与修筑巨型工事的士兵的数量。此外,高卢人还经常从几个城门同时冲出,破坏我军工事。因此,恺撒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固工事,使其只需较少兵力即可实现防守。因而,他命士兵采来许多树干和粗壮的树枝,把顶端的树皮剥去后再削尖,把这些木桩直插在一道5 英尺深的长沟中,固定好底部,使人无法将之拔起,只有枝枝杈杈伸出地上。沟里共有5 排这样的木桩,彼此交错相连,任何人若想从此穿过,必然会被木尖戳穿。士兵把这称之为“界桩”。在此前方,又挖出许多3 英尺深的坑穴,坑壁越向下越窄,坑口对角线正好构成梅花形。坑里放着大腿粗细的圆木,木顶上削尖,并且经火烤硬,地面上只露出3 英寸高。同时为固定这些圆木,在坑底垫土1 英尺厚并用力踩实。坑穴里还填满了树枝和灌木,用以掩盖这个陷阱。这样的坑穴每组为8 行,间距为3 英尺。根据这些坑阵的花型外观,故美其名曰“百合阵”。在所有这些工事之前,还有很多顶端钉有铁钩的1 英尺长的木块,浅埋在土中,到处密布,士兵为之命名为“绊马钩”。
74. 当所有这些防御工事都已就绪之后,恺撒又照此建造了一圈工事,但这次是冲外而不是冲内。这一圈工事长约14 英里,尽量在平地上建造,旨在阻挡来自外界的进攻。这样,即使维钦托利的骑兵成功召集来大量援军,也都无法围困守卫攻城工事的我军部队。同时,为了避免当对方援军业已靠近时,我方被迫冒险出营寻觅粮草的窘况,他又命令所有部下都备齐足够1 个月使用的粮草。
……
展开
——(古希腊)普鲁塔克《恺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