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庆文化与节庆文化产业》:
一般来说,先秦时期包括上古原始社会到夏、商、周及其后期的春秋、战国,是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史料看来,我国大部分的节庆在先秦时期由于以上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促进已然初步产生。比如,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节日,已有上巳节、社日节、腊日节等。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具备相应的节日文化元素。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节俗文化尚显单薄。从形式上来说,起源构建的因素较为单一;从内容上来看,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并且很多只是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些民族内部,并没有得到广泛流行。具体而言,先秦时期的节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与岁时观念、农业生产、历法体系等关系密切。岁时“是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它是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①。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交往结构受限的农业社会中,先民们依凭与大自然的密切互动来开展生产生活,而农业的重要性又催生了对历法知识的需要。我国的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规律的历法知识。作为集中代表的节气不仅总结了物候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大部分节日周期与节气体系的联系非常紧密,两者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交叠重合的。因此,节气系统为节日框架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比如,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直接由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除此之外,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时间观念,据此也在后世发展出与之相应的许多季节性节日。如春天有元旦、春节、元宵灯节、填仓节、立春节、中和节、春龙节、清明节等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要围绕一年的开始和新春的特点,一家团聚、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年的到来,还要洒扫庭院、去除害虫,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耕播种中。夏天立夏节、端午节时,人们品“三新”、吃“补食”、饮雄黄酒,借助自然所提供的各种应季食物,以安度酷夏、消除邪恶。秋天立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接踵而至,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的人们,在乞灵节、抢秋膘、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采茱萸等过程中,庆贺丰收、告别花草。严冬来临,‘冬至、腊八、小年、除夕让人们忘记了寒冷,送灶、祭祖,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农耕喜悦。总之,先秦时期形成的大部分节日都是在岁时观念、历法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伴生物。
其次,先秦时期产生的节日受宗教祭祀仪式、禁忌等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祭祀、禁忌等内容,有的是出于对祖先的缅怀和追思而进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是向神灵祈求丰收、平安的祭祀天地万物的仪式。比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据说桃木能辟邪驱鬼,所以,旧时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削桃木,制成神茶、郁垒二神画像置于大门之上,以防鬼进门。春节还有许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门,不能扫地泼水,以免财气出门”。
又如,上巳节的雏形在周代就已初现,最初是由女巫主掌,而女巫在周代属女官之一。上巳节后来才进入官方礼制的“祓除衅浴”的岁时节日,并在国家组织下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礼制。从中可以看出,其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祭祀性活动。再者,社日节是中国古代祭祀社神的节日,社神也就是土地神——作为土地人格化的代表,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日节的广泛流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敬和尊重。而我国其实很早就以土地为祭祀对象,社日节的出现“应该远在殷商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