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窑汝官瓷片
清凉寺没有钟声,清凉寺的钟声留在了电影里。我看到的清凉寺,只有门口的一块石碑和墙壁上白底蓝字的标语“盗掘汝官窑遗址判刑十年以上至死刑”。
往东走不到一百米就是多年前的挖掘现场,简易的框架结构工棚把千年之前的秘密用红蓝相衬的塑料纸笼罩着。笼罩着的还有黄土地下曾经的忙碌景象,是当年窑工的忙碌景象,还是考古人员的忙碌景象?我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还有宋徽宗是否也像如今的我,站在窑火冲天的现场,观看一片瓷土变成雨过天晴的青,青的淡雅、青的翠色、青天青地的青,青成一个亡国的青头鬼。
这种极致的青,是我常常去上海博物馆隔着玻璃观看的理由。不仅因为这两件汝瓷是全世界
02/
汝窑篇
有据可查的六十多件汝瓷之二,还因为这两件汝瓷的出现,被陶瓷界一位有心人发现,清凉寺的秘密才得以公之于众。这位有心人,就是苏州人汪庆正。当然,对于汝瓷的关注,我不得不提及另一位苏州人,就是被称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他也曾去过汝州探寻,只是错失了时间,让他的同乡后学汪庆正先生碰到了。
俗语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用现代的眼光看,应当说不如汝瓷一片。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汝瓷碎片,也足以摄人心魄。天青的釉色是窗外的几枝瘦竹;是明代案桌上的一缕清香,是空灵,是深远,是一种说不清的雅致,是我等无法领悟的青色。
从清凉寺回来后,我的书桌上多了一片寸许的汝瓷片。有朋友说,可以去包金或者包银。我感觉金银都有一种世俗的味道,任其自然也许就是最好的呵护。更何况,除了那片淡蓝的青色之外,我还可以看到它夹心饼干般的胎质,从香灰的颜色生出的一分佛的禅意,让我安于平淡的人生又多了一分淡定。
尽管,在清凉寺我没有听到钟声,但清凉的记忆让我淡如青色。
/03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汝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北宋晚期。根据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宫廷用瓷数量较少,而民汝器物则占九成。
汝窑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汝官窑瓷表面一般不用民窑盛行的刻花装饰,而注重釉色的纯正淡雅,有的施釉处微显粉色。汝窑的釉色,历代文献都有描述,有说天青色,有说与柴窑一般雨过天晴相似。但从目前传世公认的馆藏汝瓷器物来看,汝瓷的釉色不同于其他青瓷,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将玛瑙粉掺入釉料,其色泽多变,以天青为基本色调,亦有粉青、天蓝、月白等。釉中隐见蟹爪纹、鱼子纹开片,无开片者极少,用放大镜能看到“寥若晨星”的现象。
汝窑的烧制工艺有垫圈或垫饼,汝官瓷多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的方法。所谓裹足满釉,就是把器物施满釉,不露胎体,仅器物底部支钉支烧。支钉以单数为主,有三个、五个、七个不等,由于汝瓷表面不露胎体,釉色纯然一体,精美绝伦。
从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器物看,汝窑还烧造三彩器物,器表多施以白、黄、绿等彩釉,外罩以透明釉。其装饰技法多样,艺术效果丰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