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100420
  • 作      者:
    苏珊·赖特(Susan Wright)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儿童教育权wei专家的苦心研究成果
  ★实例分析+方法提炼=儿童创造力人养成记
  ★在每个儿童天天都会做的事情中——绘画,引导孩子激发创造力的科学良方。

展开
内容介绍
  人zui富有创造力的阶段就是孩童时期,如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从小就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殊不知孩子的发展其实就是从zui基础的活动开始的。绘画便是开启儿童创造力的zui佳途径。本书是国际儿童教育权wei专家的苦心研究成果,该书收集了4-8岁儿童的大量绘画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案例研究,逐一分析了这些作品的表层信息下面隐藏着的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丰富而生动的信息。为如何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提供了极具洞见力的教育建议。让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能够找到理解、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办法,让你的孩子能真正快乐的赢在起跑线上。
展开
精彩书评
  如何理解和促进人的创造性,是创新型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套译丛分别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认知、创造性环境和创造性成果四个维度解读了人的创造性,内容丰富,对于理解和促进人的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

  创新或创造已经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时髦名词,但对人的创造性的研究,却是一项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严肃事业。这套译丛严谨而不失趣味,讲究科学而不失通俗,是读者了解创造性研究及其成果的很好选择。
  ——牛卫华(纽约佩斯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是唯yi具有创造性的物种,这是自然进化的奇迹。我们越能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就越能见证和拓展这个奇迹。这套译丛对人的创造性奇迹予以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促进个人创造性和组织创造性的方法和路径。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1创造力: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通过阅读本章,你应该能够:
  1.描述绘画在提高儿童创造力和意义建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2.理解儿童在意义建构和再现中的“构图—叙事—呈现”模式。
  3.思考儿童绘画的内容是如何与形式紧密相连的。
  想象力在儿童时期快速发展并达到高峰,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也会逐渐减退。正如伊根(Egan,1999)所主张的,在现代社会中,想象力正是保持我们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有助于发挥想象力”(Gadsden,2008,p47)。加兹登(Gadsden)是这样阐释艺术的:
  艺术可以使每个人与别人互换,体验别人的处境和文化,(从而)处于另一个空间,穿越时间、空间、历史时代和生活环境,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p35)
  艺术教育和儿童教育通常强调的重要原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近期关于多模态和新读写能力(multimodality and new literacies)的研究中。这些研究发起了“什么是文本和什么构成了读与写”的讨论,扩展了我们关于创造力的观念(Hull & Nelson,2005,p224)。几十年来,儿童教育工作者、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艺术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模态,比如讲话、图像、声音、动作和姿势等,来创造意义的多模态形式。这种经验对于人类思维和学习的连贯性和变通性是最为基本的。艺术为年轻人提供了实境意义建构的经验(authentic meaningmaking experiences),把他们的思想、内心和身体都动用起来。
  本书将重点论述,儿童的创造力是如何通过以绘画为媒介的意义建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正如许多儿童绘画作品所表明的那样,绘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行为,涉及符号的产生和解释等一系列的创造形式。与学习的所有领域一样,想要在绘画上得心应手,一般说来都要求接触、参与和练习。但如果要成为某种艺术媒介的顶级大师,则要求要有高级别的创造力和天分,才能获得突破性的成就,比如毕加索。毕加索是一个在幼年就显示出超常的艺术能力的杰出人物(Gardner,1993a),并且终其一生,他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长。
  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艺术加以再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全新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尽管绘画有“一套规则”,但儿童在作画时从不会机械地运用这些规则。总的来说,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不尽相同,都要求适应身处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创作是创造力的重要形式和基本形式的原因。
  已有多部著作论述过创造力这一课题。本书将不再对此作详细描述,而将重点说明,创造力是如何在儿童的艺术创作(绘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然而,一些基本问题此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书将通过一些例证对这些基本问题加以说明,并特别关注绘画中的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让我们以创造力的简明定义开始。创造力是一个产生一些新奇观念和制作一件合适的、高质量的产品的过程(Sternberg &Lubar,1995)。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造性潜力,但是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种潜力,却是大不相同的。另外,正如加德纳(Gardner,1983,1993a,b)指出的,人们一般只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具有创造性或聪明过人,而在其他领域并非如此。比如,我们可能擅长绘画,而不擅长音乐;擅长科学,而不擅长数学。
  这是因为,创造力是一种认知特质或心理特质(mental trait),也是一种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这些人格特质包括(Wright,2003a):重视创造力、独创性和独立性,敢于冒险,能够对问题重新定义,具有活力、好奇心和艺术才能,喜欢复杂事物,思维开阔,渴望有独处的时间,感觉敏锐,思维专注,幽默诙谐,具有反推理能力及孩子气。这些人格特质与一些思维方式有关,这些思维方式包括:视觉化、想象、试验、类比/隐喻思维、逻辑思维、预测、分析、综合和评估。此外,内在动机和献身精神也是重要的人格特质,它们对于创造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一度认为,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天分来自天启,这些人一无所需也无人能够超越。这种刻板成见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不需要后天的磨炼或他人的支持的。然而,事实上,在这些人的发展过程中,他人的作用至关重要(Perkins,1981)。创造性行为产生于个人与其某一个领域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评价其作品好坏的他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Csikszentmihalyi,1988)。
  因此,老师、家长和社区影响着孩子的参与和发展,也能促进(或阻碍)他们的创造力,的确,是激发还是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取决于那些塑造孩子的生活环境的重要人物的态度:他们是否重视创造,是否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想法和作品,即使这些想法和作品挑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或违背了传统观念和行为。
  创造力与个人的沟通、表达、想象和所有权密切相关。它包括问题的设置和解决,产生于对有意义的问题作出清晰的研究和构建有意义的解释。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反映了年轻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作画者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互动。约翰·杜威(John Dewey,1934/1988)认为,艺术及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经验的多个切入点。事实上,孩子早期具有表现力的绘画通常是作品与认知对话的结果(Thompson,1995;Thompson & Bales,1991)。
  孩子的想象力能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在绘画的创造性过程中,儿童是细心的设计者。他们会事先决定画什么、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上。他们会频频检查他们的半成品,并作补充或修改。戈洛姆(Golomb,2004,p191)强调,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是“追踪效果、计划过程、检查结果、评价优劣”的过程。
  创造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表1-1对一些重要过程作了说明,并用例子解释这些过程如何用于绘画这一媒介。我不太愿意介绍一系列技术术语,因为它们看上去只是一个清单,往往还列举不完,却不能解释什么。然而,我的列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探讨,即通过标识绘画中创造力的显著特征,确保讨论的正确性。如果读者想更为全面地了解其中某些观点,可以参考我的一些早期著作,特别是《艺术、儿童和学习》(The Arts,Young Children and Learning,Wright,2003a)。
  借助绘画,这一艺术创作方式启发孩子的即兴创作。在此过程中,当孩子把绘画内容呈现到纸上时,他们提高了布局和构图意识。创造性过程在开放性的构图中发挥出来。
  ……
展开
目录
1. 创造力: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001)
艺术及学习  (002)
创造力  (003)
绘画中的构图  (005)
意义建构  (009)
符号和文本  (013)
意义的层次  (014)
视觉叙事:用“超凡脱俗”之方式即兴创作  (018)
小结  (023)
思考  (025)
扩展阅读  (025)

2.揭示孩子的心声:对话者的角色  (027)
理解“关于……”思维  (033)
中介和多种声音  (038)
原型性符号  (043)
将体验或日常话题变为叙事  (047)
小结  (053)
思考  (054)
扩展阅读(055)

3.边画边讲中的内在文本  (056)
命名、标注、话泡泡和嗖嗖线  (060)
空间关系及意义  (067)
相似性和邻近性  (070)
相似性、邻近性和围绕性  (071)
纵轴和横轴  (073)
小结  (077)
思考  (078)
扩展阅读  (079)

4.绘画与呈现  (080)
行为模式  (082)
用手势描述事件  (089)
手势符号  (090)
用手指  (094)
抬高画纸  (097)
图像模式  (102)
连接或区分物体的点线  (103)
用重复的话语和拟声词进行强调  (105)
象征模式  (108)
旗帜、奖牌、制服和等级  (108)
交通灯,斑马线,数字和箭头  (110)
小结  (111)
思考  (112)
扩展阅读  (113)

5.互文性:借用他人,显示自我  (114)
孩子视觉叙事中的电影特征和戏剧特征  (117)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19)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122)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  (122)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123)
奥运会和警察局  (124)
一幅作品中的多个场景  (131)
小结  (141)
思考  (142)
扩展阅读  (142)

6.从古老的形式到新的领域  (143)
二元论与思考  (146)
寓言  (152)
形式与性别  (160)
形式:电影和戏剧的类比  (163)
风格化  (169)
小结  (172)
思考  (173)
扩展阅读  (173)

7.教学的启示 (174)
小结  (187)
思考  (188)
扩展阅读   (188)
参考文献   (189)
作者索引   (198)
主题索引   (2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