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火之鸟:爵士、摇滚、疯克与融合音乐的创立:jazz, rock, funk and the creation of fus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967952
  • 作      者:
    (美)凯文·费尔利兹(Kevin Fellezs)著
  • 出 版 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凯文·费尔利兹,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非裔美国人研究所助理教授,《跨现代性》《金属音乐研究》和《金属音乐与文化研究》期刊编委。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主要研究领域:流行音乐与身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非洲裔、亚洲裔以及环太平洋岛屿美国社群的关系。他的研究涉猎广泛,从爵士乐、夏威夷松弦吉他、重金属到日本演歌。曾发表《奇特的相遇:亚裔美国人与流行文化》(2007)、《重金属:论战与反主流文化》(2013)及《创作歌手的剑桥指南》(2016)等论文。
  
  刘研,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访问学者,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西方音乐学会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主要研究领域:西方音乐美学、实用主义与身体美学、美国流行音乐。曾发表论文《瓦格纳“整体艺术”观念的美学研究》《审美经验的复兴——身体实用主义美学与流行音乐》《通过身体思考——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及其对音乐研究的启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火之鸟:爵士、摇滚、疯克与融合音乐的创立》着重研究盛行于美国1960-1970年代,被称为“融合”风格的流行音乐。作者凯文·费尔利兹认为,“融合”风格的音乐呈现出的混杂状态并不属于任何流派,音乐创作者通过混合不同音乐和文化的传统,试图寻求对风格界限、文化阶层和价值预设的突破。全书共七章,前三章从观念层面上讨论了与“融合”相关的问题;后四章则分析了当时具有代表性四位演唱者。他强调了这些“融合”艺术家们对习俗的挑战,同时也关注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流行音乐人能够被视作艺术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火之鸟:爵士、摇滚、疯克与融合音乐的创立》:
  随着威廉姆斯在鼓上发出节奏改变的信号,器乐部分果断地回应了歌词的挑战,并通过提高音量穿过威廉姆斯轻描淡写的演唱,运用失真强调了他们的出现。威廉姆斯的鼓点持续发出节奏律动,并与拉里·杨的固定音型相对,同时又与麦克劳夫伦的独奏产生了互动。乐队合奏中拉里·杨的固定音型标志着麦克劳夫伦第一段副歌的结束。乐队的变化在麦克劳夫伦开始演奏第二段之前,随着简短的间奏回到了模糊迷幻的开始部分。
  相对坚定而清晰的节奏,威廉姆斯用镲和铙钹发展出一串高度抽象的旋律线,麦克劳夫伦的单音主导旋律展示了他在速度和技术上的处理。在极具表现力的独奏结束之时,麦克劳夫伦和其他伙伴们突然再一次合奏并迅速回到开始部分平和的节奏律动,以及他与拉里·杨开放式的音色探索。很快,威廉姆斯又低声演唱第二段歌词:“他们要去哪儿?”
  拉里·杨和麦克劳夫伦一起在相同的歌词处开始独奏,他用热烈的旋律回应威廉姆斯正准备演唱的“我知道他们可以说”。拉里·杨组织的管风琴独奏与麦克劳夫伦具有歌曲特征的固定音型相对。唱片中许多声音的不足就是这种不规则:拉里·杨的管风琴被混入音响空间的背景中,使得麦克劳夫伦的伴奏听起来像是前景。所有这些声音,管风琴独奏听起来像是从其他乐队成员录音的麦克风里流淌出来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离音轨。
  拉里·杨第二遍的独奏副歌以低沉开始,他的管风琴始终躲在麦克劳夫伦生硬的节奏之后。杨开始演奏另一段旋律,麦克劳夫伦迅速停止之前的演奏并以更强烈的节奏重新进入,相对拉里·杨分外绚丽的独奏,麦克劳夫伦对应以急剧的下行旋律线。在管风琴独奏的中间,还出现了任意的跳接剪辑,一个拉里·杨仓促使用的缩减旋律。拉里·杨的独奏被编辑过吗?还是技术出了问题(录音机、调音台、磁带)?他的管风琴被设计在融合音乐中的低声部,删减管风琴管独奏证明了拉里·杨在Lifetime乐队中的存在有问题:作为独奏者,在管风琴三重奏中听不见他的声音;他的唱片在商业市场中一直都有,但后来关于他的事情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仅仅作为个人声音,而不是占主导地位或次一级地位的所谓管风琴三重奏的声音。
  各种元素反复出现的形式结构——充满活力且音调色彩暗淡的节奏律动通常用在引子部分,以及作为乐器独奏之间声乐部分的间奏;这种突然变化力度的统一合奏标志着段落的转换;作为伴奏的固定音型模进;一种稳定的感觉,处于最抽象部分之下的基础律动——显示出录音作品中自我意识的歌曲结构。不过,显然乐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对话式的,蒙森(Monson)、伯利纳(Berliner)和菲尔德(Feld)将表演这种对话的含义归功于美国黑人音乐作品的特权,他们突然的变化一致暗示了现场的信号-一这些音乐家们在同一间房里共同演奏。通过Lifetime乐队交织结构和即兴元素的编排,更紧密地将它的音乐与爵士乐连在了一起。然而同一时间,乐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来自摇滚乐的节奏、技术和声音元素,明确表示这种音乐不同于爵士乐。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作者前言
Prefa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译者前言
致谢

引言
一、高手制造/对流派的思考
二、我曾在哪里见过你?/融合音乐的基础
三、重大转变/融合音乐的不满
四、非常时刻!/托尼·威廉姆斯
五、精神的汇聚/约翰·麦克劳夫伦
六、唐璜的鲁莽女儿/琼妮·米歇尔
七、变色龙/赫比·汉考克
结论
参考书目
中文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