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a love stor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73848
  • 作      者:
    (澳)彼得·凯里(Peter Carey)著
  • 出 版 社 :
    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彼得·凯里是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凭借《奥斯卡与露辛达》和《凯利帮真史》两次获得布克奖,是世界上两次获得布克奖殊荣的三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怪诞、幽默,具有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多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偷香窃爱》中,凯里以“名画”为中心,勾勒了一幅现代人贪婪欺诈、欲壑难填的嘴脸。《偷香窃爱》看似是一个发生在绘画艺术界的爱情故事,实际却揭露了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和艺术商人的虚伪、狡诈和贪婪。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澳大利亚富有才华并为人激动的作家”。凯里的作品怪诞、幽默,具有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多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彼得·凯里的主要作品有《奥斯卡与露辛达》、《杰克·迈格斯》、《凯利帮真史》、《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主仆美国历险记》和《眼泪的化学》等。其中《奥斯卡与露辛达》和《凯利帮真史》获布克奖,《杰克·迈格斯》和《凯利帮真史》获英联邦作家奖;《幸福》、《奥斯卡与露辛达》和《杰克·迈格斯》获迈尔斯·富兰克林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偷香窃爱》是彼得·凯里的一部力作,获得2007年度新南威尔士总理奖。它看似是一个发生在绘画艺术界的爱情故事,实际却揭露了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和艺术商人的虚伪、狡诈和贪婪。主人公迈克尔o布彻o博恩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小镇的一位知名画家,因盗窃原本属于自己却被法院判给前妻的画作而入狱四年。1980年,刑满释放后,他暂住于艺术收藏家让-保罗o米兰的屋子里,一边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一边照顾体重达220磅且患有痴呆症的弟弟休。
  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十出头的漂亮女人玛琳o莱博维茨闯入他平静的生活。不久,邻居多齐o博伊兰家收藏的名画不翼而飞,警察怀疑是迈克尔所为,没收了他所有的绘画作品,声称要把它们带回警察局鉴定。数日后,迈克尔来到悉尼,向警察索回自己作品,但无功而返。此时玛琳再次出现,被没收的作品失而复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原来,她是已故著名现代派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媳。她从美国来到澳洲,就是为了寻找她公公遗留的价值连城的名画。一场冲突之后,迈克尔带着弟弟休,回到了澳大利亚内陆小镇,再次过起了平淡无奇的生活……迈克尔如同一只迷失的羔羊,囹圄于传统与现代、善良与欺诈、中心与边缘的世界中,经历了人格自我分裂和自我健全的过程。
  凯里以"名画"为中心,勾勒了一幅现代人贪婪欺诈的嘴脸。小说中"名画"已不再是高雅的艺术品,而是人们扬名立万的"商品"。在名利的驱逐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甚至仇视。
展开
精彩书摘
  27
  在螳螂侦探把胳膊伸到我的画里面,把里面拉到外面来之后,你以为他会害怕,但尽管他理着胆小鬼的发型,他的眼睛里透露出的只是看见好吃的东西时才会有的激动神色。不,就算我那傻弟弟把他的拳头揍在他张开的手掌上也无济于事。玛琳走开了。休跟在她后面。我甚至都没停下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走。我一心只顾着这个眼睛上布满皱纹的小破坏分子。他坐下后,用粉笔搭了个“X”,然后又拿了支粉笔在我面前摇晃。
  “迈克尔,”他说。
  “是我。”
  “迈克尔。”他低下头,用粉笔搭了个“V”。“迈克尔,还有玛琳。”
  “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那是,迈克尔,”他说,以新南威尔士警察们喜欢的方式称呼我的教名。(现在靠边停车,迈克尔。我们都有些什么呀,迈克尔?你一直在吸毒吗,迈克尔?)“我在格里菲司大学得到一个文科硕士学位,迈克尔,”他说。
  “我以为你离开警界了。”
  他眨眨眼睛。“不,老兄,你才不会有这种运气呢。”
  “你怎么知道我要在东京开画展的呢?”
  他从椅子下面拿出一个廉价的帆布书包,后来我才知道那种造型的包在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上年纪的单身参观者中是很流行的。他从包里变魔术似的掏出一本最新的、还没在悉尼发行的《国际画室》。
  “你出过国?”
  他迅速眨了两下眼睛,但始终迎着我的目光,我如此迫切地跟他的性格争斗,不管他是什么性格,我慢慢地看见了他抽出来递给我的、占了整整四分之一面的广告:“迈克尔?博恩,”我最后念道,“东京,三越百货。8月17—31日。”
  我相信,我的嘴巴张了开来。
  “恭喜,迈克尔。”
  我哑口无言。
  “你走向国际了,老兄。你一定很骄傲。”
  对,我很骄傲。不管是谁说的,为什么说。难以形容。如果你是美国人,你永远不会明白,做一个世界边缘的画家、作为一个三十六岁的男人,在《国际画室》上登广告是什么滋味。不,这跟来自德克萨斯的拉伯克城,或北达科他的大福克斯城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你是澳大利亚人,你尽管争辩说,这个猥琐的东西早在1981年前就消失了,那段历史算不了什么,说到底,我们很快就要变成操蛋的宇宙的中心,这个月的亮点,自愿联盟等等,但我愿意坦率地告诉你,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不在意复制品上有肮脏的绿颜色——我应该在意的,但我却说我一点儿都不在意,扉页上有已故的罗思科。你能明白吗?我的意思是——这一切离开把复制品贴在卧廊墙上的生活有多远?离开巴克斯马什有多远?离开一个备受颂扬的悉尼画家的生活有多远?
  “一切都装进板条箱了,是吗?”他问道。
  “哦,是的。”
  “但还没通过海关。”
  “我想已经通过了。”
  “不,老兄,还没通过。”
  这个小操蛋的朝我咧嘴,好像刚赢得赌马三连胜似的。
  “这个画展是玛琳为你操办的吧,迈克尔?”
  “是她操办的,没错。”
  他朝我笑笑,然后开始翻阅《国际画室》。
  “‘罗思科之死改变了一切,’”他出声念道。“这是他们在这里说的话,迈克尔。这改变了他的工作的意义,使得每次见到他的画都成为一种可怕的引力。他们就是这样念的,好像真实的忏悔。我不这么看,一点都不。我想你也一样。”
  他把杂志合上,满脸堆笑地看着我。
  “我非常高兴,日本人投入了工作。实心实意地。”
  我的工作,我想道,你别谈论我的工作。
  “钉板条箱的活儿是谁在干?”
  “伍拉拉艺术品搬运公司。”
  “太棒了,老兄,没有比这再好的了。哟,我看得出你盯上了我的《国际画室》。”
  我毫无戒备地接过了他的杂志,没有料到三张黄色的打印纸从里面滑了出来,窸窸窣窣地就像凶器从桌面上划过。“雅克?莱博维茨,”第一张上面写着,“《多朗波瓦先生和太太》,情况报告。”
  我想道,你这狡猾的小坏蛋。你想干什么呀?
  “读吧,”他怂恿道。他用手背擦着毫无血色的嘴唇。“在我看来,”他说,“非常有趣。你以前曾读过什么情况报告吗?”
  这是份奇怪的文件,非常特别,明黄色的纸,顶上有一道粉红色的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来自奥诺雷?勒诺埃尔的报告。如果是的话,那是很可信的,就像牙医在经过非常仔细的检查后做出的记录,这个报告从牙龈,也就是画框开始,描述了它的构造,——以《多朗波瓦先生和太太》为例——它在被小偷搬动以及抛弃在多齐?博伊兰家厨房工作台上的馅饼料旁前的状况。读到报告中所写的莱博维茨如何制作了“一个轻型的斜面结构的拉紧装置”——这些是原话——“没有结构元素接触支架的表面”——它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边角有一半重叠,上了胶并用无头钉钉上了。拉紧装置的背面用颜料写着:25avrilXIII。
  “avril是什么意思?”
  “是April(4月),”他说。“春天。”
  还有更多。支架是紧密亚麻织物的,估计是用兔皮胶打底,质量一般,或传言就是那个意思。警察像个猫似的仔细端详着我,但我待在一个他够不到我的地方,就算他死了、上了天堂也够不到我。
  在《多朗波瓦先生和太太》的背面有三个标签,第一个是莱博维茨或也许是多米尼克甚至是勒诺埃尔本人贴上去的,标号是67,还有一个地址是雷恩路157号。这个标签没有注明日期。它旁边的那个标签来自于1963年在巴黎露易丝雷希思画廊举办的画展,当时画家已去世九年。还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奥诺雷?勒诺埃尔拍摄的四乘五英寸的照片。
  警察往前凑凑。我把椅子搬开,虽然躲不开他那发亮的衣服上散发出的一阵阵四氧化炭的味儿。
  “近视眼,”他说。“你大声读出来。”
  “操你妈的。你来念。”
  让我惊异万分的是,他居然顺从了。
  “‘那里有无数的、断断续续的磨损,’”他吟诵道,“‘在顶边上,从左边的中央到右边的角落,显示出颜料和画布的缺损。缺损的地方往画里面延伸了有大约三那什么。经过了紫外线检查……如此这般……检查结果显示……’我们要知道的来了,小迈克尔?博恩,在这里。‘从顶上的左角到中间,一个十三毫米乘二百九十毫米的区域里颜料缺失并被补上。在四到六点五分米之间区域的笔法与画家众所周知的作品的特点不同。’你看见这个了吗?这个写得棒极了。看,看……这里……‘随后进行的X-光分析表明,上面的涂层遮盖的部分与画家在1920年之后的一幅作品很相像。’这你应该明白,迈克尔。《多朗波瓦先生和太太》注明是1913年的,但它不可能是1913年,因为它是画在某幅在1920年完成的画上的。我闻到了一点老鼠味,你没闻到吗?一只邋遢的小老鼠。”
  “怎么会呢?”
  “如果是1913年的话,那就是伟大的莱博维茨。那是价值连城的。如果是1920年……嗯,那就忘了它吧。”
  “行了,老兄,这幅画在所有的书上都有记载。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也有。每个人都知道它。”
  “曾经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迈克尔。所以你认为他们为什么把它撤掉了呢?”
  “你为什么给我看这个?”
  “我觉得这是明摆着的。”
  明摆着的?所有曾经明摆着的事情就是那个小偷偷走了我的画,然后把它撕碎。现在他把情况报告递给我并说,“我觉得这件事的法庭意义是非常清楚的。”
  “你知道,巴里,坦白地说,我一点都不介意。”
  “我知道,”他说,“但只要想象一下,要是你能证实这幅画,迈克尔。你也许只是要让这幅画消失。你也许要想把它走私到日本,因为那里的法规不一样。”
  “哦。”
  “哦,”他说,又白又大的双手交叉在胯部前。
  “你以为我办画展就是这个目的?”
  “迈克尔,非常对不起。”
  “你知道,巴里,为什么当一个澳大利亚人在国外干得很好的时候,国内所有的人都认为那是假的呢?如果我是个大画家那会怎么样呢?”
  “你本来就是个大画家,迈克尔。所以我才不愿意看见你被人利用。”
  我抬起头来,看见鉴定者本人朝我们走来。我为她拉出一把椅子,但她把身子靠在我肩上,然后,突然间,凶猛地,把文件从我手上夺过去。我转过身去,几乎认不出她来——她的双颊变成了锐角平面,眼睛气得眯成了缝。
  “这是垃圾,”她对安伯斯特里特说。“你知道这是垃圾。这甚至都不是你的财产。”
  “它进入了我们的掌控,玛琳。”
  “对!”她坐在我的旁边,激动地环顾四周,叫了一杯水,站起来,很快把水喝完,快得水都溅到了她的衣裙上。“对,它进入了你们的掌控,”她说,把杯子砰地放回桌子上。“因为你们闯进了我的屋子,从我的文件柜里把它偷走。你和画商厮混得太久了,我的朋友。你知道这个犯法的玩意儿到底是谁写的吗?你真的相信它被拍过X-光片吗?”
  安伯斯特里特抬起头来,像是准备被亲吻似的。
  “我们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他说。“这是我们的工作。”
  “那就滚开,”我说。“试试那个方法。”我转身时看见老板藤浩志,我就叫了一瓶富久长清酒,喝完后我发现侦探走了,玛琳流着泪,我的那本《国际画室》在夏日阳光中微微发亮。她看见我伸手去拿,上帝保佑她,就笑了。
  “你喜欢你的广告吗,宝贝?”
  你问我有多爱你?让我来数数有多少种方式。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