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向契诃夫致敬的作品!
本书的作者——在1940年代驰名俄罗斯和欧洲的记者、评论家伊利亚•爱伦堡说:“我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对契诃夫的爱……”
著名俄文翻译家、契诃夫专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珍爱之书:“10年前的一天。我终于决定将这本给了我很多教益与感动书翻译过来!”
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关于契诃夫,已经写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勤奋的文学评论家写过他,20 世纪初的一群大作家——高尔基、托马斯•曼、鲁迅、萧伯纳、高尔斯华绥、莫里亚克,也写过他。我起意和读者交流一下我对契诃夫的生活与创作的看法,并不想发现早已被人发现的道理。我仅仅作为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新时代的文学家,试图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契诃夫能chaoyue自己的时代?其生命力远比所谓的“契诃夫作风”久远得多。这是老问题——关于作家的责任,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关于艺术的规律。这是个古老的,但也许是zui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大时代需要大艺术。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代,应该说说人的心灵的卫星。”
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有不少不幸的婚姻,牵涉到金钱、债务、庄园、住宅的纠纷;或是有钱的年老的丈夫欺辱妻子,或是妻子挥霍丈夫的钱财。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也有不少失望的丈夫和委屈的妻子,但这不牵涉土地或陪嫁。契诃夫非常准确地描绘了他生活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本身在我们看来,既不豪迈,也不动人,但契诃夫所展现的人物却让我们感到亲切。
——伊利亚•爱伦堡
1960年,我在莫斯科大学的书亭买到了刚刚出版的《重读契诃夫》。爱伦堡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说:“我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对契诃夫的爱……”当我读到爱伦堡的这句自白时,就意识到,爱伦堡也将是一位我可以引为知己的老师,他的这本《重读契诃夫》是值得我珍爱的一本书。 ——童道明
我读《重读契诃夫》——代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附录 惜别樱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