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America in three book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3739
  • 作      者:
    (美)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1、 一场关于阅读的阅读,一次颠覆想象的想象

  · 2、在想象共和国里,所有理所应当的东西都会被颠覆

  · 3、“每次读完一本了不起的书,我就将旧的自己抛在了身后。”

  · 4、关于如何读书的读本

  · 5、《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作者全新作品

  · 6、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

  · 7、东与阿冯尼·弗雷泽人权奖

  · 8、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

  · 9、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

  · 10、俄克拉何马大学杰出校友奖

  · 11、国际笔会/玛莎奥尔布兰德回忆录奖

  · 12、波斯金狮*佳文学奖

  · 13、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作品

  · 14、弗莱德利克·W. 奈斯图书奖

  · 15、拉提菲·亚谢特图书奖

  · 16、没有想象就没有梦想

  · 17、重新诠释想象的力量,掀起阅读文学新浪潮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在伊朗长大,1981年,她因为拒绝佩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她从伊朗来到美国,开启了在自由大陆上的文学探索旅程。

  2003年,纳菲西出版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迅速引起全世界关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了超过117周,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32种语言。《想象共和国》是纳菲西的全新作品,她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告诉全世界的读者,文学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带给每个人自由。


展开
内容介绍

  “远在世界划分国家与民族之前,我心里就有一个想象共和国,我可以轻而易举地逃往那里,躲开支配着我人间生活的恼人规矩。”

  阿扎尔&middot;纳菲西成年之后才挣脱伊朗的极权阴影,来到美国的自由世界,可是,她却因此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实:在伊朗的极权社会中,文学被视为禁忌,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阅读;但在美国这个注重学有所用的世界里,文学却被挤到了边缘。

  在《想象共和国》中,纳菲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抵达的自由国度,这个国度没有政治、宗教、种族或性别的界限,入境的唯yi条件,是要拥有一颗敢于想象的心。


展开
精彩书评

  非常感人,能引起深深共鸣……本书简洁有力地阐述了小说的改造性力量。

  ——《纽约时报》


  在马克·吐温、辛克莱·刘易斯、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纳菲西找到了美国精神的本质,在关于例外主义或巨大成功的表象之下,这种本质是一种异化,一种孤独,一种眼界。

  ——《华盛顿邮报》


  在现实生活充满戏剧性的世界里,小说依然重要吗?阿扎尔·纳菲西引人入胜的新书《想象共和国》对此坚定地回答:确实如此。这本书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才智和宽广的胸怀,融合了回忆录、传记和文学解读,对美国文学史上特别经典的三本书进行深度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为何文学在今天依然重要。

  ——《波士顿环球报》


  时而有趣,时而悲伤,时而温柔,纳菲西用生动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阅读何以产生共鸣和友谊,在蹊径中开出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

  ——《独立报》


  关于书如何塑造读者,关于没有人比纳菲西写得更好、更激动人心。

  ——《沙龙》


  重读经典小说可以塑造我们的创造力和参与性,本书对此做出了充满说服力的论述。

  ——《柯克斯评论》


  《想象共和国》可视为《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姊妹篇,在本书中纳菲西解读了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小说。在美国,文学没有被禁止,却濒临死亡……她在细读这三本小说的过程中,融入了开篇中对文学力量的礼赞,在从容地论述后,作者将其总结为一种美国精神,尤其是我们的不安、“无止境的疑问”和永恒的局外人体验。

  ——《书单》


  “如果要归类的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甚至不只是文学批评和社会史……纳菲西创作出了一部探讨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开创性作品。”

  ——《出版人周刊》


  纳菲西回来了。这一次,她为我们带来几部曾为她描述美国(她现在的家)的小说,并和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意义。她提醒我们,移民为美国带来了许多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双发现新事物的眼睛。

  ——《名利场》


  通过对三部经典美国小说的积极探索,纳菲西展现了她对西方文学绵延一生的热爱。

  ——《奥普拉杂志》


  基于对三部经典美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象共和国》正在拆除“文学”这一宏大主题向大众垒起的高墙。这本书集中探讨了当今美国文化对小说的疏离现象,以及Tweet、YouTube、Reddit等新媒体占领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大众综合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进行的一系列回忆和争论,唤起了大多数读者内心深处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圣克鲁斯哨兵报》


  作者用优雅、深刻的散文式叙述,将文学评论、个人回忆录和社会评论融合在一起,写就了一封散发着诱惑力的、来自“想象共和国”的“居住邀请函”。

  ——《货架意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远在世界划分国家与民族之前,我心里就有一个想象共和国,我可以轻而易举地逃往那里,躲开支配着我人间生活的恼人规矩。或许对于每一个刚开始认知自己和世界,以跨越国界来发现国界、重新定义国界的孩子来说,始终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我不知道美国、土耳其、法国或意大利是什么——我甚至不知道“国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我的的确确知道,多萝茜生活在奥芝仙境;一个名叫穆拉·纳西鲁丁的人看起来像个傻瓜,但实则聪明且智慧;还有一位小王子在行星间穿梭旅行。有许多关于童年的东西我们想要永远保存,对我来说,其中之一便是:用重塑世界、赋予其新名字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的冲动,就像《永不结束的故事》里的男孩巴斯蒂安所做的:范特西卡和它的女皇被一头叫作“虚无”的怪兽折磨迫害,只有让一位读者给她起一个新名字才能使他们免于毁灭。我初次造访这个世界是在一张一直在扩大的想象地图的帮助下,我知道,在地图上的那些地方,我可以找到罗斯塔姆和鲁达巴,爱丽丝,帕莱因,匹诺曹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充满魔力的名字,比我在现实世界里见过的所有向导都更值得信赖。

  对多数孩子来说,玩乐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孩子通过玩游戏、尽情随着想象翱翔来理解最深刻、最抽象的概念,发现彼此无关的事物和理念之间的联系。他们知道锅碗瓢盆不只是日常物件,他们深谙勺子可以突然变成流星的秘密。“世俗”这个词在他们的词汇表里指的就是成为大人的代价。或许我们长大了还读小说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想重新获得童年时新鲜的眼睛,那时的每个角落与缝隙里都藏着秘密,每件东西都有灵魂,所有的生灵都可以跟我们通话。所以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会将《小王子》献给他的朋友——“还是个孩子时的”莱温·维尔特,这并不令人惊奇。

  孩子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穿梭是多么容易!我想到这个是在最近跟朋友三岁大的儿子一起在床上跳上跳下的时候,而几分钟前他还在吃香蕉、看电视,突然就拽着我到客房来玩了。他站在床上,成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超级大英雄,此时,当他命令乌贼(我睡衣上有乌贼)跟着他潜入深海搜寻坏蛋鲨鱼(他解释道,鲨鱼不是善类)的时候,这张床就变成了海洋。鲨鱼和乌贼是他最爱的一本书里的主要人物,而不管“鲨鱼”多么坏,比起那些他威胁着要吃掉的小鱼小虾来,还是鲨鱼更让他着迷。

  第二篇:

  在许多伟大的拉美小说中,盲目存在于政治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中心——以《族长的没落》为例,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残暴的独裁者,他被自己的权力所孤立,他的权力既腐化了他,又摧毁了他。就像所有现实生活中的暴君一样,他拒绝现实到了将其完全扭曲的地步。他不仅对现实视而不见,而且真的将每件他不能容忍的事、每个他不想看到的人都消灭掉,以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虚构代替他们。当他的情妇(也就是后来的妻子)教他读书写字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印刷新闻全是谎言和捏造:他的人民都成了他噩梦中的人,他们失去了自己做判断的能力,也不再记得真相。当他死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甚至在秃鹫开始落在他身上之前,都不愿接近他的遗体。真相是,我们是自己错觉和偏见的奴隶,是我们想听、想看的东西的奴隶,这在现实生活中比在虚构世界里更为严重。真正的暴君,佛朗哥、希特勒和其他许多死了或至今仍活着的人,就利用了我们对幻想的热爱,利用了我们从幻想中获取的慰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民主社会就不会为幻想和捏造所害。我们人类能够做最好的事,也能做最坏的事,我们的历史就是明证。如果我们不在乎,如果我们不思考,如果我们不去看,从前获得的自由和权利也会很轻易地失去。对他人的视而不见不正是现实世界里所有罪恶的根源吗·假如奴隶主看到了奴隶们真实的存在——跟他们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类,奴隶们还会遭受这样的暴行吗·假如虔诚的原教旨主义者,不论肤色与偏向,都将他人与自己同一视之,他们还会以上帝之名谋害无辜之人吗·如果斯大林的亲信看到并且承认了审判秀背后的现实,斯大林劳改所还会存在吗·难道我们非要将他人贬低为非人,不去听、不去看他们真实的样子,好给他们施加苦难吗·在所有这些残暴行径中,你都能听到《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提出的那个令人难忘的问题,它在其中反复回荡:“你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

  纳博科夫在其最后一部俄语小说《天赋》中谈论了“一个关于生活本身不得不模仿正为它所谴责的艺术的恰当例证”。我最近想起这个是因为我又重温了爱丽丝的故事,发现自己被一种其他千百万读者必定也都感受过的感觉攫住了:那种“爱丽丝就是我”的模糊的兴奋感,或者更准确地说,她预言了我,不是比喻性的,而是以小说的间接方式,让我到处游走、搜寻和发现我自己的结论。来自任何文化的伟大小说都能预言读者,这其中既有那些同时代的人,又有那些出生于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的人。一个生活于19世纪英国的小女孩的虚构经历怎么会成为全世界千百万人的经历呢·这其中还包括一个身处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小女孩——她生活在20世纪的伊朗。

  第三篇:

  我意识到,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生活在何种体制之下,基本的人类本能和需求举世皆相同,基本的人类权利处处都适用。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需要讲述和阅读故事——自己的故事,以及其他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一直更新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准备好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环境。

  当我们想要让自己免于绝望,提醒自己暴君不能夺走我们最珍视的东西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发生在我们和其他人身上的事情讲述出来。狂热分子会以各种面貌出现,他们以进步、自由或上帝的名义进行谩骂、杀戮和破坏。但他们夺不走我们的理想。他们抢不走我们根本上的人性。正如卡尔维诺曾说的:“我们只有让他人获得自由,才能让自己也获得自由,因为这是一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对目标须有忠诚,内心须得纯粹,要获得救赎与胜利,则原则观念是根本。”接着他又加了一个简单的句子,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概括了一切:“还要有美。”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在我们是谁、我们惧怕什么、我们想要什么这些层层细节的裹挟之下,人类纯粹地坚持着美—人类的想象才能枝繁叶茂。我写这本书是希望我们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像《永不结束的故事》里的男孩巴斯蒂安一样,不惧冒险,勇敢进入这个想象的王国,在这里,所有你以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都可能被完全颠覆,而从这里,你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可以带回新鲜的眼睛和乐于接受挑战的心。

  ……


展开
目录

新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哈克

第二部分 巴比特

第三部分 卡森

后记 鲍德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