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写作需要将报道、文学和智慧完美融合在一起,令读者备感惊喜和振奋。多少人削尖了脑袋竞争上岗,可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奇怪的是,不少千里马还不愿意只归顺于一位伯乐。伟大的杂志文学作品可谓千载难逢的艺术珍品。因为时势造英雄,好的作品需要基于特殊的背景;其次知音难觅,理想中的忠实粉丝可能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欢喜;再者,挣脱写作种种限制和规定的努力往往是徒劳无功,所以有幸得以赏阅已是神明庇佑的奇迹。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院长 尼古拉斯·莱曼(Nicholas Lemann)
很多从事新闻行业的编辑记者都受到海外非虚构作品的影响,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在他们看来,这些作品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细节以及结构的完美性,其功能和意义已经超*了传统新闻文体所能承载的范畴,使新闻成为真正的“作品”,而非“消息”或者“通讯”。
我曾经十分清晰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同事谈及*一次阅读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时的感受:“新闻竟然可以这样写?”是的,这就是他的诘问,包裹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惊诧。
——《南方周末》副总编辑 朱强
该书为2005年美国杂志界*高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文章的精选辑。收录了获得该年度*佳特稿、*佳新闻报道、*佳专栏与评论、*佳批评与评论、*佳人物特写、*佳散文、*佳公共利益及*佳小说等大奖的十余篇杰出杂志文章,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以杂志特有方式聚焦了哥伦比亚号失事、亚洲物种冲突、美军伊拉克战俘营、美国苏丹政策祸水、美国监狱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混乱、美国科技与人文道德的交锋以及美国歌星代表的音乐风格等美国问题或美国人关注的问题。细节翔实而精当,叙述清晰而宏大,洞察深刻而透彻,极富纪实与思辨的理性探索,既是一本了解美国的“干货”版年鉴,亦是新闻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特稿盛宴、写作范本。
回家(节选)
最佳特稿写作奖
《时尚先生》 克里斯·琼斯
咖啡,他想着。咖啡是个问题。
在第六远征队 中,他只分到了100袋速溶单杯咖啡。他将它们细心地收在厨房的金属抽屉里,抽屉口还拉了一层黑网,免得咖啡袋到处飘。但出于宇宙中各方面的顾虑,航天飞机把他和他的咖啡送到国际空间站 已经过去两个多月,那个抽屉里也没有100袋咖啡了。
远征队的科学官唐纳德·皮提特看着窗外轨道上的日出,他已经享用完了供应的精神食粮,想着:“天啊,这就是需要咖啡的清晨。”他戴上眼镜,把自己从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中拉出来,一路推着自己出了“卧室”——约电话亭大小,在“命运”号舱 里(“命运”号是空间站上链条似连接的各舱中的最后一环)——找到了自己的重心。有了重心,他就像找到了划水姿势的游泳队员,以练习过的利落动作把自己推到了空间站的另一端。途中要经过几个舱,距离比150英尺 稍短些。在那里,他的指挥官海军上校肯尼斯·布尔思克斯和俄罗斯飞航工程师 尼古拉·布达林都躺着飘在空中,还没有醒过来。皮提特打开金属抽屉拿出一袋咖啡。那是银色包装,咖啡粉严严实实地压在底部。他倒入热水——这水曾是他自己呼出的气 ——开始找吸管。
所有东西都要通过吸管才能吃到,但皮提特学会了把咖啡从吸管中挤出来,在失重状态下变成完美的小球悬浮着,等着他从空中吃进去。如果他一时兴起,也可以用筷子把这些小球夹起来扔进嘴里。他只有在太空中才能做到这些。这就是这里需要他这位科学官的原因。
但今天早上,他只找到了一个吸管和少量的俄罗斯食物特沃劳格 ,随后就返回了他的睡袋。今天是2月1日,周六,安适的一天。今天要做大扫除:空间站成员的固有惯例要求他们在这个周末清理过滤器,用消毒液擦拭扶手,甚至要擦偶尔洒出来的咖啡——那些逃出来的完美小球。但也不急,他们唯一不缺的就是
时间,还有1个月才能回家呢。
皮提特抿了口咖啡,欣赏第二次日出。每45分钟就有一次日出日落,1天正好有16个晨昏。即使在太空中已经待了10个星期了,这种事还是能吸引你到窗前来。还有雾化尾迹 ,在美国上空铺开,就像一床被子,从纽约到洛杉矶,从波士顿到旧金山;这些都是皮提特看一眼家乡的方法,即使她被风暴遮挡了也挡不住
皮提特。但今天地平圈 很清晰,阳光明媚。耀眼的阳光让他不会注意到得克萨斯州广阔天空中手指一样的白烟 。
每周六下午两点钟,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水手时间,也是国际空间站官方时区,远征队和休斯敦有个地面会议,安排下一周的工作。通常,从无线电中传出来的声音告诉队员们的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他们就飘来飘去,闲晃着,耳朵半张着听些新闻或八卦。可这次不一样。这次,这个声音要求第六远征队待命。美国国内,前面的大屏幕上追踪着空间站的轨道,技术人员坐在标有ODIN、OSO、ECLSS、ROBO的控制台和其他一堆东西的后面。一场辩论正在展开。没人知道怎么告诉队员们布尔思克斯两次驾驶过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刚刚就在他们脚下这个薄薄的蓝绿色大气层中解体了。也没有人知道怎么告诉他们有7位伙伴——包括几天前才给布尔思克斯说要帮他抱一抱他那3个孩子的伊兰·拉蒙和一直与皮提特用电子邮件下象棋的威利·麦库尔——也可能都不在了。约翰逊宇航中心主任、海军陆战队退役中将杰斐逊·豪威尔性格直率,他坐到无线电前面,结束了这场辩论。他思考着措辞,声音经卫星反射到空间站循环利用的干燥空气里。
“我有个坏消息,”豪威尔说,因为是豪威尔来告知这个消息,皮提特和布尔思克斯在他说出口前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了到底有多糟糕,“我们失去了哥伦比亚号。”
两句话 ,就说完了。其他一切尽在不言中。一片寂静,话外留白等着他们每个人自己去填补。就像那些失踪儿童的父母紧紧抓住最渺茫的希望——他们心爱的宝贝只是走失了,不是永远找不回来——皮提特和布尔思克斯想知道哥伦比亚号的逃生系统有没有触发,他们的伙伴有没有人跳伞飘到了无云的地面。那天下午晚些时候,在草地上发现了机组成员的遗体和一顶头盔,打破了这渺茫的希望,只留下悲伤。人们终会适应悲伤。
在空间站,你时不时能用封闭频段的卫星电话给家里打个电话,这时磁带录音机也会关闭。这些聊天让你感到踏实。如果没人在家——遇到她去买杂货或孩子们去参加足球训练了——你就只好在答录机上留言:“嘿,亲爱的,是我,在太空中。”有时,这些留言被保存下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一遍又一遍地听着。现在,这些留言基本上都保存了下来,因为她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只剩下它们了。
用这样的方式,你们一家人终于拉近了距离。在隔离训练课上,在被扔到阿尔伯塔省冷湖市过冬之后,在树林中陷入困境之时,你已经认识到地球上那些日常生活的交流——答录机上的留言、校车上的微笑和挥手、冰箱上枕头边留的纸条——这些都是你要铭记的。你在记忆里永远珍藏着它们,但得学着去忘记那些过去过于密切关注的东西:今晚电视播什么,谁会赢得美国联盟 西区冠军。你开始了解到事物的真正规律,因为你知道宇宙如何运转。有的宇航员成为了最先漫步月球的人,有的才坐在发射台 上就被烧死了,有的离开发射台才73秒 就遇难了,有的还剩16分钟 就回到发射台却丧生了。
001 回 家
最佳特稿写作奖 《时尚先生》 克里斯·琼斯
019 重踏故地
入围新闻报道奖《国家地理探险》保罗·卡文塔
037 沉冤莫白的男人
入围特稿写作奖 《GQ》安德鲁·克瑟洛
064 死亡线上的达尔富尔
最佳新闻报道奖 《纽约客》 萨曼莎·鲍尔
090 用生命竞走
入围人物特写奖 《体育画报》加里·史密斯
104 阿布格莱布的折磨
最佳公共利益奖《纽约客》西摩·M. 赫什
114 请坚持,奇迹在路上
入围随笔奖 《时尚先生》詹姆斯·麦克马纳斯
130 清白迷途
最佳公共利益奖 《旧金山杂志》妮娜·马丁
157 热爱灰熊的男人
入围人物特写奖《名利场》内德·泽曼
186 重现的时光
最佳评论与批评奖《纽约客》亚当·高普尼克
197 前车之鉴
最佳专栏与评论奖《国家期刊》乔纳森·劳赫
201 乐路圣餐
入围特稿写作奖《名利场》大卫·坎普
223 现代的幼稚
入围评论与批评奖 《新共和》杰德·玻尔
236 达尔文错了吗?
最佳随笔奖 《国家地理》大卫·逵曼
249 网络大军
入围评论与批评奖《名利场》詹姆斯·沃尔科特
260 礼 物
最佳人物特写奖《纽约客》伊恩·帕克
291 产驹季
最佳小说奖《大西洋月刊》艾琳·凯尔
297 杂志中英文对照表
299 获奖奖项中英文对照表
300 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及入围杂志名单
307 致 谢
309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