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敌者》是西格弗里德·伦茨生前仅有的未发表的长篇小说,直到作家逝世之后才问世,迟到了65年。
《投敌者》写于1950年代,在完稿之前曾广受出版商期待,但作品完成之后,却因为不符合德国当时的政治倾向而无法得以出版。在伦茨死后一年多,才于其手稿中被发现,2016年甫一出版,便成为德语文坛的重大事件并登上销量榜首。
西格弗里德·伦茨为德国当代杰出的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另两人,曾获多项著名文学奖的肯定。2014年德国文坛更设立了两年一度的“西格弗里德·伦茨国际奖”。
伦茨备受各国作家推崇,在国内,莫言、余华对他推崇备至,称极大地影响了自己。莫言曾对马丁·瓦尔泽说:“当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合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余华曾说,阅读《德语课》的经验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当时他在鲁迅文学院,“当时这部书震撼了我。在一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我的阅读经历着惊心动魄。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一直将它留在身边,直到毕业必须将所借图书归还时,我选择了三倍罚款,我说书丢了。我将它带回了浙江,后来我定居北京时,又把它带回到了北京。”
《投敌者》叙述二战中一位普通的德国士兵两次“变节”的过程。战场上,他爱上了女游击队员,两人的爱情在战场上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无意间,他杀死了爱人的弟弟,又击毙了自己的姐夫。在死亡现实和道德良心的双重拷问下,他投降了敌方。后历经种种,苦撑到战后,主人公成为了新政权中的一分子,他却又一次变节,开始了又一次逃亡。种种矛盾撕扯着他的内心,他能不能得到爱人和亲人的谅解?怎样才能不成为一个罪人?小说延续伦茨一贯的主题:对战时人们职责与良心的追问。人物被置于特殊而又符合情理的境地,在极端的冲突中以其不断的行动来回答作品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这是二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从东部前线一直传来坏消息。来自马祖里地区吕克的士兵瓦尔特·普罗斯卡不得不滞留在一支驻扎于森林堡垒里,负责警卫铁路线的小分队里。灼人的烈日、蚊虫的叮咬,游击队的持续进攻,还有被大部队抛弃的打击,持续折磨着他们。指挥小分队的下士的命令也变得愈发愚蠢而毫无人性。士兵们只能自我封闭、自我救赎:有的与一只大梭子鱼做绝望的斗争,有的渴求死亡,有的疯狂错乱。普罗斯卡越来越多地拷问自己:究竟什么更重要,职责抑或良心?谁是真正的敌人?他该如何行动,而不成为罪人?还有汪达,这个他无法忘怀的波兰姑娘,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