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虔诚的回忆:世界迷宫 Ⅰ:le labyrinthe du monde I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70212
  • 作      者: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著
  • 出 版 社 :
    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她早年因《哈德良回忆录》蜚声国际,后进入法兰西文学院,成为首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她是现当代法语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与玛格丽特·杜拉斯并称为法国文坛上的两朵“雏菊”(“玛格丽特”的法文本义)。尤瑟纳尔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还影响了王小波、余华、虹影等一批中国作家。

  ★《世界迷宫》三部曲包括《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作为尤瑟纳尔生前后的作品,结构恢弘,风格成熟,是尤瑟纳尔的长篇代表作,堪称历史小说和回忆录写作的典范之作。

  ★《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讲述的视角、焦点依次对应母系家族、父系家族、作家自己,小说的叙述是对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历史轨迹与未来命运的隐喻。 


展开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1987)

  法语小说家、诗人、翻译家、文学批评家。

  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现当代法语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九〇三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玛格丽特·安托瓦内特·让娜·玛丽·吉丝莱娜·克里韦纳克·德·克莱伊昂古尔,在法国长大,一九三九年移居美国。

  一九五一年发表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赢得国际声誉。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苦炼》获费米娜文学奖。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八年陆续出版自传体小说《世界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何谓永恒》。译有弗吉尼亚·吴尔夫的《海浪》、亨利·詹姆斯《梅西知道什么》等作品。

  一九七〇年当选比利时皇家文学院院士。一九八〇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一九八七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曾获得法兰西学院大奖、荷兰伊拉斯谟奖、摩纳哥皮埃尔亲王奖等多个文学、文化奖项。

  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缅因州芒特迪瑟特岛逝世。


展开
内容介绍
  《虔诚的回忆 世界迷宫1》是女作家传记作品代表作“世界迷宫三部曲”第一部,该三部曲充分体现作家关于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的理念和她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成果。《虔诚的回忆 世界迷宫1》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母亲的家族为叙述线索,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编织了共性、共同旅程和共同命运的网络,一如既往地探寻作者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尤瑟纳尔女士说,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chao越了性别,甚至chao越了人类。

  ——王小波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余华


  有一种人年龄大了,创作的激情便会失去,作品也是走老路。还有一种人,年龄越大,内心激情不减,作品一部比一部成熟,比如尤瑟纳尔,她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风格多变。尤瑟纳尔说,“有些书,不到40岁,不要妄想去写它。年岁不足,就不能理解存在,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自然存在的界限,不能理解无限差别的个体。经过这许多年,我终于能够把握皇帝与我之间的距离。”

  ——虹影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到马尔西安城堡去观光,只记得那里的花坛和吱吱叫的孔雀。一九二九年到比利时逗留稍长的时间,我又到那里去了一次,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时我与我母亲的娘家又有了联系,而这一切对于我都只不过是个传说。我的舅姥姥路易丝热情地接待了我,还稍许带着些拘谨,那是当时有教养的英国女人的特点。路易丝? 布朗? 奥米拉生在伦敦,是纯粹或者部分爱尔兰人的后裔。喜欢她的人说她出自名门,心怀不善的人也不否认第一种说法,但断定我的舅姥爷埃米尔—保尔—吉斯兰是在布赖顿遇见了路易丝并且娶了她,那时候,她只不过是个年轻的家庭女教师。有些暧昧不清的说法,论及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日期,但户口登记驳斥了这些恶意的传闻,

  他的儿子埃米尔在交易所工作,天性就是个保守主义者,都用不着用政治原则去支持保守主义。他本是老礼宾司的官员,是个浸透了华盛顿上流社会趣味的交际场上的人物,在华盛顿曾有过两次风光体面的婚姻,但两位夫人都没有孩子。我这样说仿佛是在描绘一个诺尔布瓦式的人物,其实,这个混有爱尔兰血统的瓦隆人自有一种生活趣味,是普鲁斯特笔下那彬彬有礼的外交官所缺少的。他喜欢漂亮姑娘、美味佳肴和高雅的绘画。由于有佳肴和绘画,从一九四〇到一九四五年,他在伦敦的宅邸成了流亡中比利时政府要员温馨的避难处。他性格有些沉闷,至少并不热中家庭聚会。他像那些只管自己欢乐的男人一样,有些怪癖。义和团运动之后,他马上当了驻中国的公使。当慈禧的政府同意出资修复被损毁的公使宅邸时,他获准按照马尔西安城堡的样式修建,不仅是图样,连砖和石板都从比利时用编着号码的包裹寄去。这个奇特的建筑如今仍然存在,据说在中国政府收回它的所有权之前,由比利时暂时租给了缅甸大使。这个稀罕建筑的内部相当现代化。埃米尔? 德? 卡? 德? 马发出了请贴,居然请到了两位有皇家血统的年轻公主出席晚宴,直到那时两位公主从来没有出过紫禁城。喝咖啡的时候这些身份高贵的人物欠身告退,而且很长时间不回来,引起了不安。大家开始找她们:原来她们没完没了地拉讲究的马桶水箱,小小瀑布的哗哗流水应和着她们清脆的笑声。这次晚宴是我埃米尔舅姥爷一次社交上的胜利。

  将近一九五〇年,这个阅历如此丰富的人死于伦敦,作为高级外交人员,享受到豪华的丧礼,让人印象深刻。这一方面是对走向消亡的一类人表示敬意,同时也显示了他长久以来所代表的被两次大战蹂躏的国家荣誉。我从他的一个同事那里得知,他逝世以前的几个月,曾感到非常悲哀后悔,仿佛他的一生只不过是个官方的木偶,一个衣着华丽的幽灵,由外交部牵着线,在布景前扮演着皮影戏,而那布景刹那之间就不复存在。这种懊悔心情本身就证明了他的确不止于此。

  ……

展开
目录

分娩........1

城堡的巡礼........49

两个走向永恒之邦的过客........119

费尔南德........207

附记........2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