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追寻桃花源的行家,来到印度河发源地巴尔蒂斯坦
即使是Z顽强的探险家,也不得不对她敬佩三分
母亲带着六岁的女儿徒步旅行,唯有一匹老马相伴
“一个人得先摔上七次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1974年寒冬,黛芙拉·墨菲带着六岁的女儿深入印度河发源地巴尔蒂斯坦,展开长达四个月的徒步旅行,途中只有一匹老马哈兰与她们结伴同行。她们一起走过喀喇昆仑山的险径断崖、挑战喜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穿越深不见底的印度河峡谷。一路上,她们遭遇一连串的惊险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文化的差异、当地生活的不便和巴尔蒂斯坦人的困境带给墨菲强烈的冲击。她的女儿所表现的勇气与成熟也让墨菲既感动又欣慰。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作者黛芙拉·墨菲通过情味浓郁而幽默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当地人的关怀与热忱,也看到母女俩与自然险象搏斗的勇气与机智。
第二章 印度河峡谷漫游
加格洛,十二月二十五日
我打赌,蕾秋不可能有机会再过一次这么奇特的圣诞节了。太阳才刚升起,北方侦察部队(他们的练习场地就在附近)的军乐队,就开始响亮且快速地演奏起《美好的往日》这首曲子,而且一口气就演奏了半个钟头。我不清楚他们演奏这首曲子究竟是为了追悼某位基督徒军官,还是部队庆祝宰牲节的方式,看起来好像也没有半个人了解这件事。这是个阴暗、寒冷的早晨,云层很低,七点三十分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响雷般的嘈杂声,当中还夹杂着两军在交战时令人毛骨悚然的呐喊声。我们急忙冲出餐厅门外看个究竟。原来是二十匹马术队的小马,披着色彩鲜丽、缀有流苏的鞍布,整齐划一地奔驰而过,看起来就像是穿着美丽服饰的轻骑兵队。骑在它们身上的马术队员身着轻便服装,手持挂着三角旗的长矛。除了我们母女俩以外,没有人出来看热闹。不知道这些轻骑兵队要去哪里,不久他们便消失在了灰茫茫的晨雾中。
没过多久,云雾散去,我们便趁着等候穆罕默德的空当,沿着河的左岸快步走了一阵。正午刚过四分钟,穆罕默德便出现了,倒让我十分意外,不过现在却又发现找不到停车场的钥匙;我们猜想,大概是停车场的老板把钥匙带回家去了,他家距此地可有七英里。我自告奋勇地表示,直接把锁敲坏就是了,我会负责赔偿(反正一把新锁只要二点五个卢比),不过穆罕默德对我这个不道德的建议置之不理。既然如此,我便要他赶快想想办法。就这样,我们无可奈何地隔着停车场木门上的板条,望着我们的吉普车被困在里面。
四十分钟后,一名年轻人上气不接下气地把钥匙送来了,这时候却又找不到穆罕默德了。当他终于现身时,已经有人生好火放在引擎下暖车,行李已经放到车上,我们母女俩也在座位上坐定。可是不知怎么搞的,虽然引擎已经运转了好一阵子,可是车子却动不了。穆罕默德跳下车去,神情倒是很镇定,然后他拿了几个螺丝和几条电线,三两下就把车子给搞定了。穆罕默德的修车技术还真管用,我们在两点十分终于上路了。这条路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只不过上回来的时候我是骑脚踏车经过。虽然这条路现在已经改称为喀喇昆仑公路,可是它的路面还是跟以前一样差,我必须沿路抱紧蕾秋,而且不准她开口讲话,免得万一遇上猛烈的震动把舌头给咬断。
愈往这条喀喇昆仑公路前进,我就愈发对那群筑路的中国工人产生一股钦敬之情,他们约有数百人,沿路每隔一阵子就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挑战极度艰辛,使用的机器却又如此之少,我们只看到一辆卡车后面放着一台发电机,用来在岩壁凿洞放置炸药,偶尔会见到一辆手推车——我不知道手推车能不能算是机器;他们大多数的工作全是靠铁铲、铁镐、柳条篮子以及双手来完成的。在这些工人当中,看不出哪位是他们的工头或组长,他们全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蓝色高领连身工作服,做着同样的工作;最后这一点最是令我感动(当然也有点不习惯)。巴基斯坦的工头是绝对不动手的,他们还会刻意穿上与“苦力”不同的衣服,以示区别。
我们在四点钟过后抵达加格洛,此地距吉尔吉特河与印度河的汇流处只有数英里。不远处有个规模不大的巴基斯坦军营,我们在这里停车补货。营区的对面是巴尔蒂斯坦物资供应站,许多从平地开上来的卡车全在这里补充汽油、煤油、糖、面粉、米、香烟、茶叶、炼奶、衣服以及其他几样物品,这些货物全都是由一些小吉普车趁着好天气时载运上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穆罕默德终于露出了一点紧张的神色,不过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此时午前的太阳早就下山了,四周的高山全笼罩在一片云海之中,而巴尔蒂斯坦则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穆罕默德在供应站的朋友对于前程很不乐观,他认为在这样的天气下,不太可能兼程赶到斯卡杜,因而建议穆罕默德尽量往前走,等到路况真的看不清楚时,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休息一晚——我觉得这个主意甚好。他们俩完全是以他们的语言在对话,我是怎么知道他们谈话内容的呢?这就是了,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还算能理解乌尔都语,尤其是在遇到压力的时候。
我和蕾秋都很喜欢穆罕默德,他个子很高,瘦瘦的,而且很英俊。他身上穿着宽大的巴旦式灯笼裤,上面则罩一件满是油渍的厚夹克,头上用羊毛围巾随意扎成头巾的样子。虽然他穿得如此随意,可是仍旧和一般的巴旦人一样,不论衣着及职业有何不同,全都散发出一股君临天下、雍容华贵的气派。穆罕默德是那种话不多,可是绝对不是不友善的人,让我深受吸引。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他也不说一句废话,而且除非必要,否则绝不跟我们闲聊。我认为,再也找不到另一个比他更令人放心的司机,来载我们穿越印度河峡谷了。
目 录
自序 写在远征之前
前言 展翅待飞
第一章 吉普车时代的吉尔吉特
第二章 印度河峡谷漫游
第三章 偏向险山行
第四章 哈兰伴我行
第五章 巴尔蒂斯坦的都市生活
第六章 穆哈兰姆纪实
第七章 哈兰有疾
第八章 前进克伯卢
第九章 诺巴希派的伊斯兰教世界
第十章 消失的步道
第十一章 吉里斯到斯卡杜
第十二章 春临希加
附录
索引
由于作者对旅行及对这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的热爱,使得本书妙趣横生。
——《星期日电讯报》
墨菲是一位非常令人喜爱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只是叙述旅行者的故事。
——《每日电讯报》
本书迷人之处在于作者的勇敢、幽默和遇事的谋略,即使是Z顽强的探险家,也不得不对她敬佩三分。
——《爱尔兰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