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安居之所
太阳从比睿山后探出头来,柔和的阳光在庭院的郁金香和水仙花上嬉戏,朝露晶莹剔透。此刻家人都还在安睡,我侍弄侍弄庭院里的香草,写写东西,尽情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沐浴在晨光中的花草菜蔬生机勃勃,白粉蝶翩翩起舞,鸟儿声声啼啭。能在这儿尽情享受这美妙的清晨,我不禁对上帝充满感激。
一九九六年六月,我和丈夫阿正、儿子悠仁一家三口搬来了京都大原。那时我们不得不搬离在京都市内租的房子,提前一年就开始物色新居,可看了百余处也没有遇到理想中舒适又便宜的住宅。后来有一天,我们接到不动产公司打来的电话:“终于找到二位可能满意的房子了!”
当时我和阿正并没抱多大希望,拿着地图就开车上了路。而到了大原,我立刻被迷住了,阿正也一样。这栋老屋房龄已有百年,但结构完好,处处情致动人,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舒适感。最重要的是,它让人感觉“会有某种新的开始”。
我的童年是在英国中北部德比郡郊区的凯德尔斯顿庄园度过的。这座建于十八世纪中期的石造建筑,是曾任印度总督的曾外祖父的宅邸,对孩子们来说,那儿的生活孤独无比。
我们姐弟六人,生活全由法国保姆婷婷照料。每天下午五点半左右,用过她准备的茶点(下午茶和晚餐合二为一),洗完澡换好睡衣,我们才会被带到客厅去见母亲—其余时间是不得擅自过去的。母亲总是身着宴会晚礼服,手握一杯金汤力,端坐在天鹅绒沙发上。
“嗨,亲爱的,晚安,好梦。”
得到母亲的晚安吻后,我们就必须各自回房,每天只有短短几分钟能与她共处。而由于父母离婚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更寥寥可数。
作为长女,我有单独的卧室,弟妹则只能两人一间。德比郡的冬天常有西风呼啸,夜阑时分,幽灵呜咽般的狂风会将卧室的窗玻璃摇得哗啦作响,坐在古董木床上看书的我时常被惊得一个激灵。尽管有厚重的粉色印花棉窗帘抵挡寒风,我还是会整个人缩进羽绒被里。
约六千英亩的领地上散布着很多用人们的小小农舍。农舍院子里种满蔬菜香草,小巧的拱门上攀爬着蔷薇,花坛里有洋地黄、翠雀花争相怒放。大人们劳作时,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我很想和他们一起玩儿,但得不到允许,因为我们身份有别。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羡慕他们能和父母一起生活,总是满怀憧憬地望着他们的农舍和院子。
大原那座古旧的农居,满足了我自幼对农舍和庭院的向往。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栋“小小的农居”,而且是“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温暖所在”。
搬去大原的第二天早上,我忐忑不安地打开了雨窗。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不免有些担心自己能否融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久无人居住的老屋弥漫着霉味,灰尘积了厚厚一层,蜘蛛网缀满各个角落。两岁的悠仁认定这儿住着《龙猫》里的黑小鬼,害怕地瞅着昏暗的土间①和走廊角落。或许后山什么地方真住着龙猫吧,我不禁也冒出这样的念头。清理完地板、顶棚和窗户,往屋里搬家具时和邻居们打了招呼,逐渐熟识起来。老婆婆们结伴来访,往后再来时,还带来从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隔壁的岸下小姐看我们初来乍到,热心介绍了当地有多少人家需要问候,垃圾该扔到什么地方等等。就连“庄稼地里的小路能不能随便走”这样傻乎乎的问题也为我耐心作答。这里丰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悠然的生活,都很像爱尔兰的村庄。说来有趣,爱尔兰确实有个名叫“O’Hara”的村子呢。
三个月后,行李安置妥当,房屋大修也告一段落,我终于开始整修院子了。原本的日式庭院长年无人照管,早已杂草丛生。动手之前,我已照着自幼向往的农居庭院在心里画好了蓝图:“开满经典的英国花卉,遍植烹调用的香草和做沙拉的蔬菜……”但也不能把完全英国的院子原样搬来,那样很不协调,我便又琢磨着,尽量保持院子的大原风格。
我们起初是打算租住的,但后来干脆把房子买了下来。因为第一眼看到这座大原的古旧农居,一个强烈的念头就萦绕心头——“我想在这里度过一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