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量大了,企业就大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62467
  • 作      者:
    贤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做企业则要看企业家的心量。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企业就能做多大!

展开
作者简介

贤宗,号宗雄,福建人,浙江省桐乡市香海禅寺住持。自幼事佛,童真入道,勤奋好学,事佛以诚。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毕业于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上海交通大学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期间历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禅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嘉兴市佛教协会。


贤宗是中国佛商论坛发起人,是企业家的心灵导师和禅修引领者。他发心引领天下企业家走进宁静的心灵家园,让每一个人都有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慈悲心,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创业者的“心”和企业的“命运”质检的关系着手阐明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企业的竞争不仅仅在产品、人才、市场的层面上,大的竞争在于企业家的人格与思想。经营者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企业,他就能打造出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者内心追求什么样的品质,企业就能生产出什么品质的产品;经营者追求什么样的管理,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团队。

一个光明磊落、内心强大的企业家才能带领企业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有的人喜欢由着性子做事,今天心情好了,发心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过几天心情不好,或者遇到了困难,就放弃了。这样走走停停、半途而废,永远到达不了终点。就像在大海上行船,若失去目标或丧失动力, 要么会随波逐流,找不到回家的方向,要么就会被狂风巨浪掀翻,沉入海底。

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不忘初心。现在非常流行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许多人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无论路走多远,都要记得自己的起点在什么位置,目标在哪个方向。

既然决定要走一条路,就不能忘记自己的起点和目标,也不能在中途轻易放弃。咬牙坚持,克服困难,方得始终。

坚持目标并不能一味蛮干,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的,走得越远错得就越离谱。所以做事之前要想清楚, 自己最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该怎么做、去哪里做,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通往终点的途径。

我们应该学会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沉静下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正确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会被外界干扰,把虚幻当成实有, 把短暂当成永久;该放下的时候反握得更紧,该坚持的时候又轻易放弃。其实人心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只是被纷繁的幻象所迷惑,心清净了,周围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再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睿智而纯粹,能够拨云见日, 保持清醒。

《金刚经》中便有教我们破迷得悟的智慧法门,只要我们遵循着经书中的法门,就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 参悟宇宙万物的规律,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归属。而参悟了人不可貌相。

人的身体由发肤、皮肉、器官组成,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它们能使我们感觉到世界万物,产生心识。身体器官跟外界发生的联系叫作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五蕴从本质上来讲也是空的。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认识到这种空性, 用空性的思想去解读世界,从而产生正确的知见。什么样的知见才算是正确的呢?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说的色,不仅仅指男女之色,男女之色只是色法的其中一种, 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包括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形状、大小等,都是色法。色法的当下就是空,因为它们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受、想、行、识与色法一样是缘起性空的。我们的感受, 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因心念而定;我们的行为举止,比如每天上班下班,为了金钱名利奔波劳碌,为了满足欲望和一时的虚荣挖空心思,这些也如梦幻泡影般虚妄不实;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幻之中,难以捕捉。所以受想行识不异空,亦即是空。

很多人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怎么做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只是活在别人的光环之下,为别人而活,这就是没有了解到事物的空性。

佛教禅宗里在接待初学者时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叫作棒喝,即在修行的过程为了促进修行者醒悟的一种用棍棒打骂的行为。棒喝不是简单的打骂,它有自己的条件限制,必须是对境的,就像儒家讲的因材施教,要因时、因地、因不同的人而进行。好的禅师会根据弟子的修行程度,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棒喝,如果弟子悟性够高, 在棒喝之下就开悟了。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跟自己见到的僧侣们打坐、念佛好像很不一样。不一样就对了,禅宗本来就不是循规蹈矩的。就像之前提到的,有的禅师为了帮助弟子开悟, 竟然让弟子敲打自己。弟子打老师,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然而这只是常人的观点,禅师们并不这样想,相比弟子的修行,为师的尊严并不算什么。老师的名号、架子、尊严,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虚妄不实的表相, 如果一直紧紧握着它们不放,对自己和他人的修行反而是一种障碍。

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团队中什么事情都是老板一人做决定,别人提出什么意见老板都听不进去,只能说明他的心性不够空,无法包容异己。老板的眼光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寿命,一个有眼光的老板,他的旗下也会汇集一帮有眼光的人才;一个没眼光的老板,围在他身边充其量只是唯利是图的俗人。世间的人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伙伴,身为领导者,老板要学会提升自己的眼光。

怎样提高自己的眼光呢?答案就是修行。放下自己的架子,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把佛教的思想贯彻到生活中, 做到“老板,非老板,是名老板”,即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板,让自己的心沉下来、位置降下来,与员工、客户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此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企业。 

唐朝初期的繁荣昌盛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胸襟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谋臣智士才能纷纷聚集到他的身边,唐朝才能在这样一批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变得强大兴盛。经营企业要像李世民治国一样礼贤下士,用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即便是逆耳的话也能虚心接受。员工能够冒着被训斥、炒掉的危险来跟自己说逆耳的话,说明他是真心为企业的发展在出谋划策,企业的发展就需要这样忠诚可靠之人。不管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打开自己的心境,成功自然会到来。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宽心

第二章 清空

第三章 修心

第四章 扇形

第五章 修福

第六章 放下

第七章 不忘初心

第八章 观自在

第九章 商以载道

第十章 六和敬

第十一章   商德

第十二章   财富的秘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