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极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是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总序…………………………………………………………………………… 1
前言…………………………………………………………………………… 1
上 篇
第一章 工业1.0:蒸汽化与不列颠辉煌…………………………… 1
一 机器革命时期的英格兰前夜……………………………………… 2
二 拿来主义、煤炭与高工资模式………………………………… 11
三 被蒸汽机驱动的“日不落帝国” ……………………………… 19
第二章 工业2.0:电气化与美利坚逆袭………………………… 25
一 美国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 26
二 铁路、软实力与工业化………………………………………… 38
三 “落后之国”的全面逆袭……………………………………… 48
第三章 工业3.0:信息化与美利坚复兴………………………… 52
一 美国经济黄金时代的大国危机………………………………… 53
二 计算机产业:拯救美国的“功夫熊猫” ……………………… 65
三 工业3.0:美国持续主导下的工业革命………………………… 70
第四章 工业4.0:智能化与德意志战略………………………… 76
一 工业发展史上的德意志………………………………………… 77
二 战争的重创与战后的崛起……………………………………… 87
三 德国的工业4.0战略……………………………………………… 97
中 篇
第五章 集成化的智能平台………………………………………… 108
一 大数据…………………………………………………………… 109
二 云计算…………………………………………………………… 116
三 物联网…………………………………………………………… 124
第六章 数字化的智能工厂………………………………………… 133
一 信息化的物理系统……………………………………………… 134
二 网络化的智能工厂……………………………………………… 140
三 集成化的智能生产……………………………………………… 147
第七章 个性化的智能产品………………………………………… 156
一 智能家居………………………………………………………… 157
二 智能交通………………………………………………………… 161
三 智能通信………………………………………………………… 167
第八章 便捷化的智能服务………………………………………… 176
一 智慧政务………………………………………………………… 177
二 智能商务………………………………………………………… 184
三 智慧医疗………………………………………………………… 189
下 篇
第九章 智能化时代的企业革命…………………………………… 196
一 生产技术的机器化……………………………………………… 198
二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204
2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
三 产品设计的个性化……………………………………………… 215
四 企业管理的柔性化……………………………………………… 222
第十章 智能化时代的政府再造…………………………………… 232
一 政府生态的权变………………………………………………… 233
二 政府角色的重塑………………………………………………… 240
三 政府治理的再造………………………………………………… 250
第十一章 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262
一 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挑战………………………………………… 263
二 智能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266
三 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升级………………………………………… 270
四 教育变革:从愿景到现实……………………………………… 280
第十二章 智能化时代的中国制造………………………………… 284
一 从“哭泣曲线”到“微笑曲线” ……………………………… 285
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 293
三 《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强国战略…………………………… 306
附录1 《中国制造2025》………………………………………… 313
附录2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
指导意见……………………………………………………… 339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