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及启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6435
  • 作      者:
    张军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及启示》分为市校合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校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校合作发展的基本保障、市校合作未来的重点方向、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重要启示七部分内容。
展开
内容介绍
  湖州市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合作共建各种科技园区和企业研发中心、合作培养“双创”人才的市校合作,提升了湖州市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能力,培育和壮大了创新载体,成功克服了中小城市科技供给不足导致的创新驱动发展障碍。湖州市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形成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小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动大学服务于地方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地方智库报告: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及启示》:
  二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绿色产业,根本目的是补齐农村环境建设短板,形成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湖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浙江省和全国前列,并在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容量。
  (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在农村,重点在村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可以补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建设这块短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而且还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一个绿水青山的发展环境,为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产业创造条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市校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06年以前,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在村庄环境治理上就已有合作。那时的合作不仅范围小,仅局限在个别村庄居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而且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大多是村庄与浙江大学个别老师个人行为的合作,还没有上升到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层面上的组织合作,没有上升到农村整体环境治理上的合作。2006年市校合作后,村庄环境从局部治理上的个人合作,上升为有组织的整体推进、全面治理合作。一是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校合作完成127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0%以上。二是以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善农村治安状况等十大项目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五美”要求,着力改善农村生态和社会环境,例如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并形成了安吉“美丽乡村”、德清“和美家园”、吴兴南太湖“幸福家园”、南浔“魅力水乡”和长兴“魅力乡村”等五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目前,湖州市所有县区都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537个行政村创建为市级美丽乡村,占城镇规划区外行政村总数的73.6%。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湖州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前列。
  2.加强“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村庄层面脏乱差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远没有达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还需要加强城乡环境治理。为此湖州市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市校合作美丽乡村建设2.O版中提出,除继续推进美丽乡村达标建设外,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的力度,例如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和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和美化的“四边三化”建设为契机,湖州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成为浙江省率先消灭市控断面劣V类和V类水的城市;德清、长兴和安吉三县全部创建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累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新农村建设河道连片整治、河道清淤轮疏治理312公里。
  ……
展开
目录
一  市校合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二)建立农业科创中心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进行农技推广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技需求
(四)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二  市校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稳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品牌
三  市校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市校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二)市校合作提高医疗水平
(三)市校合作培育双创人才
(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品牌
四  市校合作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互利共赢是基础
(二)机制建设是条件
(三)四个转变是关键
五  市校合作未来的重点方向
(一)培育企业竞争能力
(二)培育科技支撑能力
(三)培育城市创新能力
(四)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六  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领导重视
(二)制度保障
(三)平台运行
(四)社会参与
(五)项目契合
(六)互利共赢
七  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重要启示
(一)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重要启示
(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三)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启示
(四)为大学服务地方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