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实挖掘:using big data to engineer a better worl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6434
  • 作      者:
    (美)内森·伊格尔(Nathan Eagle), (美)凯特·格林(Kate Greene)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Next系列

  有一些知识,现在不去了解,三年后你会无法跟人交流

  有一些信息,现在不去思考,五年后你会被远远甩在脑后

  有一些机遇,现在不去把握,十年后你会后悔不已

  在信息瞬间可得的时代,一己之说、强词之理、肤浅之见甚嚣尘上。而可授业解惑、追根溯源的前沿知识尤为难得。于是,Next系列图书应运而生。这套书纵览前沿科技主题,为非专业人士拨云见日;聚焦关键话题,盖以基础知识深入浅出——每一册图书都是简练紧凑的,勾勒出主题的提纲挈领之道,只为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前沿信息和观点。

  Next是下一个风口,下一轮科技浪潮、下一次大事件,下一拨机遇和挑战

  Next帮你整理前沿知识,厘清发展动态,把脉未来方向,告诉你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是给企业家的也是给政府的更是给每一个不愿被时代淘汰的人

  只回答一个问题——What’s Next?

  · 《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称现实挖掘是即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的确,数据采集是利用数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人们在关注大数据的同时,往往忘记了更重要的一部——数据挖掘。在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数据的采集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化,企业和政府如何在数据源头上把控好是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从个体、群体到国家等多个层面为我们一一展示和讲解了,如何利用大数据造福于人类。

展开
作者简介

  内森﹒伊格尔,任职于哈佛大学和西北大学,2012年入选《连线》杂志 “即将改变世界的50人”。其学术文章曾在《科学》《自然》等多个学术杂志及主流媒体上发表。此外,他还是美国Jana公司的CEO及联合创始人。


  凯特﹒格林,科技领域自由撰稿人。2005~2009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信息科技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现实挖掘》的两位作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已经扑面而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负责和谨慎的态度采集数据,挖掘出其社会价值。他们从个体到国家等五个层面为我们剖析了数据挖掘的重要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相关的案例。

  在中国,随着政府以及产业对于大数据的推动,大数据已经逐步渗透到行业企业中,数据带来的红利不可估量。如何做好数据采集关系大数据战略的全局。《现实挖掘》作者基于通过多年的大数据研究和咨询经验,为我们详细解读了现实挖掘以及大数据带来的美好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以睿智的视角从微观到宏观,解读了大数据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伊格尔有关人类行为数据挖掘的研究成果让人激动不已,再加上格林的独特洞察力使得《现实挖掘》不可不读。

  ——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合著者


  在《现实挖掘》这本书中,我们将了解到从个体层面到国家层面,电子设备对人类数据采集的重要意义。研究人员们引领着这个奇幻的旅程,他们已经与企业家们成功建起了合作的桥梁。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链接》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智能手机、传感器和生命记录

  如今,采集我们自身的众多日常数据已相当容易,各种各样的技术通过移动电话、软件、皮肤电流监控器、可穿戴摄像头等,追踪着我们的习惯、位置、消费、路线、社交以及情绪。的确,因我们日常行为而产生的“数据排放”,其释放和捕捉的便利性给研究人员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使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为,还有助于他们利用这些观察来设计更适应人们实际行为的系统。

  传感器、软件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而一类重要的传感器就植入在如今的移动电话中。随着移动电话的高度普及,它成为全球几乎所有人的必需品,它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采集个体数据的最基本工具。到2012年年底,全球已有近60亿个移动电话客户端。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机,每次与通信基站交换信号时,也会提供其使用者的位置信息。移动电话最初只是通信工具,如今已逐渐成为装配了多种附加传感器的随身计算设备。这些附加装置包括可以监测身体活动的加速仪、可以测度我们位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芯片、蓝牙模块等近距离无线传输协议、可以推断附近情况的麦克风等,甚至简单的通话记录也可以用来衡量我们的社交进展。

  手机一旦掌握了你的使用习惯,它就可以帮助你安排行程、提供活动建议,或者在没有手动设置的情况下发出提醒。它可以调整使用模式以适应多样的环境,比如在影院时自动关闭手机铃声,电影结束后再自动打开。熟知你生活习惯的手机还可以为你推荐酒吧,那里的常客们跟你有着相似的爱好,或者刚好在你想要尝试去一家新餐厅吃晚饭时向你推荐一个正合你意的餐馆。

  移动电话中的数据还能够提供人们的实时位置移动信息,在研究疟疾或流感这类疾病时,它可能成为建立传染路径模型的关键数据。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手机上合适的传感器和软件捕捉用户的行为变化和谈话模式,可以比其他医学检查更早发现某些疾病的预兆,如抑郁症或帕金森综合征。在使用个人数据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健康方面,现实挖掘拥有很大的潜力,这些只是几个仍处于早期阶段的应用案例。

  追踪我们个人信息的不仅仅是移动电话,我们的个人计算机使用记录也在被越来越多的软件监测。研究人员推测,人们越了解自己在某些网页或者电子邮件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就越容易掌握和调整日常效率。当然,由于移动电话变成了空前强大的计算设备,在手机上追踪人们应用程序使用记录的软件也被开发出来。将这些软件数据与通过手机传感器和其他程序采集到的数据放在一起,可以推断出很多个人行为信息。

  除了移动电话和个人计算机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运动或是睡觉时,也越来越多地主动携带各种专用传感设备,以掌握自己的生理习惯和健康状况。谷歌眼镜,实际上是一个装配了小型显示屏、摄像头、麦克风、处理器和无线通信的头部穿戴系统。因其通过连续拍照和摄像的方式使你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并记录你的生活而广受关注。更为普通且不显眼的计步器和睡眠监测仪正在获得商家的关注。这些设备和手机上模拟类似功能的应用程序所产生的数据,可以精确地显示一个人的身体活动状况。亲眼看到这些数据可以激励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近年来,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这些社交网站的日益流行,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个人数据库。人们在这些站点上进行“状态更新”,发布可以反映其生活状态的短消息,回答诸如“你在做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周边发生了什么?”“现在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可以说,状态更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用户对一个社会学家的社会调查问卷做出的回答。

  一经发布,这些状态更新就会被推送给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在线公开的,可以被任何想看的人看到。一些研究人员在探索根据日历事件和位置信息,自动进行状态更新的方式。另一些人则试图将这些状态信息集中解读,已有软件开发者编出一些简单程序来分析这些内容。这些程序通常将特定关键词进行可视化,依据词汇出现的频率设定字体的展示大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大致了解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和感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迷于自我的个人数据,并将他们能获得的所有自身信息结合起来,包括手机通信、电脑使用、生物传感器、摄像或手工录入数据记录等。这种极端的量化和编目方式就是所谓的“生命记录”。尽管这种方式并不算普遍,它作为一种更好地了解自身习惯的方法,已经吸引了一些人。

  工程师和设计师推动了生命记录的发展,因为他们发明了让人更容易进行生命记录的网络应用和其他技术工具。随着谷歌眼镜和其他生命记录工具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具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生命记录对普通人来说将不再困难。这种活动甚至可能克服社会成见,并被更多不精通技术的人们所接纳。

  智能手机、传感器和生命记录

  如今,采集我们自身的众多日常数据已相当容易,各种各样的技术通过移动电话、软件、皮肤电流监控器、可穿戴摄像头等,追踪着我们的习惯、位置、消费、路线、社交以及情绪。的确,因我们日常行为而产生的“数据排放”,其释放和捕捉的便利性给研究人员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使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为,还有助于他们利用这些观察来设计更适应人们实际行为的系统。

  传感器、软件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而一类重要的传感器就植入在如今的移动电话中。随着移动电话的高度普及,它成为全球几乎所有人的必需品,它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采集个体数据的最基本工具。到2012年年底,全球已有近60亿个移动电话客户端。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机,每次与通信基站交换信号时,也会提供其使用者的位置信息。移动电话最初只是通信工具,如今已逐渐成为装配了多种附加传感器的随身计算设备。这些附加装置包括可以监测身体活动的加速仪、可以测度我们位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芯片、蓝牙模块等近距离无线传输协议、可以推断附近情况的麦克风等,甚至简单的通话记录也可以用来衡量我们的社交进展。

  手机一旦掌握了你的使用习惯,它就可以帮助你安排行程、提供活动建议,或者在没有手动设置的情况下发出提醒。它可以调整使用模式以适应多样的环境,比如在影院时自动关闭手机铃声,电影结束后再自动打开。熟知你生活习惯的手机还可以为你推荐酒吧,那里的常客们跟你有着相似的爱好,或者刚好在你想要尝试去一家新餐厅吃晚饭时向你推荐一个正合你意的餐馆。

  移动电话中的数据还能够提供人们的实时位置移动信息,在研究疟疾或流感这类疾病时,它可能成为建立传染路径模型的关键数据。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手机上合适的传感器和软件捕捉用户的行为变化和谈话模式,可以比其他医学检查更早发现某些疾病的预兆,如抑郁症或帕金森综合征。在使用个人数据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健康方面,现实挖掘拥有很大的潜力,这些只是几个仍处于早期阶段的应用案例。

  追踪我们个人信息的不仅仅是移动电话,我们的个人计算机使用记录也在被越来越多的软件监测。研究人员推测,人们越了解自己在某些网页或者电子邮件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就越容易掌握和调整日常效率。当然,由于移动电话变成了空前强大的计算设备,在手机上追踪人们应用程序使用记录的软件也被开发出来。将这些软件数据与通过手机传感器和其他程序采集到的数据放在一起,可以推断出很多个人行为信息。

  除了移动电话和个人计算机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运动或是睡觉时,也越来越多地主动携带各种专用传感设备,以掌握自己的生理习惯和健康状况。谷歌眼镜,实际上是一个装配了小型显示屏、摄像头、麦克风、处理器和无线通信的头部穿戴系统。因其通过连续拍照和摄像的方式使你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并记录你的生活而广受关注。更为普通且不显眼的计步器和睡眠监测仪正在获得商家的关注。这些设备和手机上模拟类似功能的应用程序所产生的数据,可以精确地显示一个人的身体活动状况。亲眼看到这些数据可以激励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近年来,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这些社交网站的日益流行,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个人数据库。人们在这些站点上进行“状态更新”,发布可以反映其生活状态的短消息,回答诸如“你在做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周边发生了什么?”“现在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可以说,状态更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用户对一个社会学家的社会调查问卷做出的回答。

  一经发布,这些状态更新就会被推送给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在线公开的,可以被任何想看的人看到。一些研究人员在探索根据日历事件和位置信息,自动进行状态更新的方式。另一些人则试图将这些状态信息集中解读,已有软件开发者编出一些简单程序来分析这些内容。这些程序通常将特定关键词进行可视化,依据词汇出现的频率设定字体的展示大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大致了解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和感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迷于自我的个人数据,并将他们能获得的所有自身信息结合起来,包括手机通信、电脑使用、生物传感器、摄像或手工录入数据记录等。这种极端的量化和编目方式就是所谓的“生命记录”。尽管这种方式并不算普遍,它作为一种更好地了解自身习惯的方法,已经吸引了一些人。

  工程师和设计师推动了生命记录的发展,因为他们发明了让人更容易进行生命记录的网络应用和其他技术工具。随着谷歌眼镜和其他生命记录工具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具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生命记录对普通人来说将不再困难。这种活动甚至可能克服社会成见,并被更多不精通技术的人们所接纳。

  ……


展开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从个体开始挖掘

第一章 智能手机、传感器和生命记录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追踪项目

手机——最佳人体传感器

更加精确的生物传感器

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机器学习

生命全记录

第二章 如何充分利用个人数据?

可以帮你戒烟的手机应用

老人走失、汽车被盗前预警

大数据,大隐患

健康激励是与非

车载感应功与过

无法回避的个人隐私

第二部分 数据驱动下的社区和组织

第三章 群体的数据获取

智能标识卡

科学地盯紧你的员工

建设更美好社区

声景监视

第四章 数据价值如何落地?

社交网络的介入

社区笔记的贡献

第三部分 大数据,让城市更美好

第五章 城市数据的大用途

交通数据

用数据预测犯罪

用视频监控犯罪

如何获得公众数据

监控的合法性讨论

第六章 将适合的资源放在适合的位置

交通预测和意外事件控制

道路资源配置

可追踪的病菌

预防犯罪

第四部分 大数据治国

第七章 当数据上升至国家层面

人口普查

通话记录

谷歌、脸谱网、推特

银行交易

第八章 让大数据发挥作用的最佳方法

人口快照

人口流动数据的重要意义

让广告更聪明

通过推文识别危机

挖掘金融的未来

第五部分 世界数据

第九章 大数据能为世界带来什么?

全球人口普查

航运和航海的足迹

谷歌“趋势”

社交网络的全球数据

现实挖掘的实际核查

第十章 明天会更好

航空线路数据和疫病传播

疾病预测

用数百万人的网页搜索预测感冒的活跃度

流行病网络

结 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