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159421
  • 作      者:
    刘宓庆著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在本体论层面,刘氏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氏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立论于中西译学的对比,建基于语言文化历史分析。一方面,本书探讨了中国的翻译传统、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体现,其中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及墨家思想对译学研究的启示,提出中国译学的建设必须重视“反思—Chao Yue—重构”三个阶段,提出“还形式以生命”的形式功能观;另一方面,作者对西方当代译论的源头、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及流派以及西方当代译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探究,对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作出提纲挈领的论述,指出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特征;此外,还对本杰明的翻译观、翻译的原创性、以及翻译对原语的途径和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是译界第一部对西方译学批评较全面、声音较响亮、语气较尖锐的著作,也是第一部从源头上对中西译学思想进行比较的著作。
  ——王建国
展开
精彩书摘

汉语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它永远与视觉感性和听觉感性密不可分。感知经验和知性体悟则永远是汉语的意义之源。汉字源于象(物象和非物象),“象”与“义”在汉语中有不解之缘,将意义形象化、意象化,或者叫作iconization 都是属于表现主义的美。“象”始终是感性的东西,因此汉语重感性可以说源自远古。以下三位诗人同以“一年”为基本意象,但莫不融三维于一体:深刻的语义含蕴、清逸的感知体悟及和悦的语音运筹: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唐·李商隐《题小松》)

一年好景君需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年始有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唐·崔敏童《宴城东庄》)

这就是“中国气派”。据此,在中国传统译论看来,意义含蕴于人的感性世界中,这个感性世界就是“象”之所托。意义(知性体悟)需要寄寓或呈现意义的氛围,而这个氛围也就是托“象”构建起来、表现出来的,其中包括语言提供的语境(如词语的联立关系)和话语情景提供的意境。这个道理就是魏晋时代的大学者王弼在《周易略例》说的:“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王弼解释说,“意以象尽(话语化),象以言著(明朗化)。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后面四句是王弼的意义观的中心思想,他的意思是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人们用它来描写、呈现“象”;要得到意义,就必须超越描写、呈现(“明”)象的语言,超越含蕴、涵盖(“存”)意义的象。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游戏”观要义。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程颐先后提出“实象、假象皆以义示人”(孔颖达,《周易正义》)、“因象以明理”“假(借)象以显义”(程颐,《易传序》)等重要命题。这是中国译学传统意义观重感性把握、重体悟的思想源头。中国人倾向于以一种美感心态来掂量语言的立意、抒情、遣词、造句、谋篇(起承转合),刘勰将这种中国人独有的“语言美感心态”叫作“文心”。中国人的“文心”运作充分体现了黑格尔的一句隽永的名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与形态语言相比照,就可以看到汉语独特的美学素质:重意念、重形象、重感性、重神役(神合)、重了悟。汉语的美学素质是气质性的、结构性的,同时又是功能性的。汉语属于审美形态的语言。翻译理论作为一个体系要摆脱与之休戚相关的语言基本形态特征,磨去它独特的光华色泽,去迎合什么“世界融合性”,至少可以说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无益徒劳,更何况是“无情地”夺汉语之专美。各国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都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应该说,都有各自的体系。以13 亿中国人的母语——汉语为基本语种和语料、与以千差万别的汉外相互转换的规律为描写目标的中国翻译理论,是对全世界的翻译事业的一大贡献,这也正是中国哲人所向往追求的“与天下求和合之境”——这才是真正的“世界融合性”。


展开
目录

目 录

新“翻译答问”——第二版代序 001

第二版出版说明(2012) 023

第一章 论翻译思想研究:从不要误会严复谈起 1

1.1 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 3

1.2 翻译思想的基本特征 4

1.2.1 高层级性 4

1.2.2 能产性 5

1.2.3 模糊性 7

1.2.4 传承性 8

1.2.5 迁延性 9

1.3 研究翻译思想的重大意义 10

1.3.1 有助于提高对翻译理论研究认识的整体水平 11

1.3.2 有助于翻译思想在传统重构中的功能发挥 11

1.3.3 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翻译实务的发展 12

1.3.4 有助于发现问题、识别真伪、增强判断力,

从而使我们能更有的放矢地克服思想上和

    理论上的偏差 13

1.4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发展沿革 24

1.5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探讨 32

第二章 论中国翻译传统 39

2.1 文化战略考量 39

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 43

2.3 关注意义,兼及审美 46

2.4 强调悟性、强化主体 50

2.5 反思与重构 53

2.5.1 关于文化战略考量 54

2.5.2 关于“圆满调和” 54

2.5.3 关于意义兼及审美 56

2.5.4 关于主体问题 58

第三章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必须体现中国价值 65

3.1 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理论诉求与理论素质 66

3.2 中国译论应具有鲜明的中国地缘人文历史、

   地缘社会政治特色 67

3.3 中国翻译思想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中 70

3.4 中国翻译理论有其独特的发展渊源、发展沿革

   和发展模式 77

3.4.1 佛经翻译期 78

3.4.2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期 79

3.4.3 清末以学术翻译为主的综合翻译期 81

3.4.4 20 世纪上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82

3.4.5 20 世纪下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83

3.5 中国语言文字自成体系 94

3.5.1 中国翻译思想研究 105

3.5.2 翻译的意义理论必须充分体现中国价值 106

3.5.3 中国翻译“阅读—理解”理论具有特定的

理论诉求:(RCT)图式 107

3.5.4 汉外互译审美理论 111

3.5.5 汉外互译的对策理论 113

3.5.6 译文操控理论 115

3.5.7 审美效果理论(接受理论) 117

第四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

   ᅠ 翻译学与墨家思想 122

4.1 中国传统文化远不止于孔孟儒家 122

4.2 墨家学说不容忽视 123

4.2.1 墨家重用、重经验、重身体力行 124

4.2.2 墨家重知性思维、逻辑思维 125

4.2.3 墨家重语言哲学探讨 127

4.2.4 墨家重兼蓄包容 132

4.2.5 墨家力扬艰苦自持、独立无畏的志气 133

4.3 墨家思想的局限性 135

4.4 译学界倡导学习墨学的目的 138

第五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

    反思 · 超越 · 重构 143

5.1 历史感不是对历史的“空洞的回忆” 144

5.1.1 墨家提出的“以名举实”论 146

5.1.2 儒家提出的“制名指实”及“约定俗成”论 147

5.1.3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 149

5.1.4 “文质之辨”与“文情之辨” 151

5.1.5 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论 154

5.2 对待传统: 不是“颠覆”而是超越 156

5.3 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构建 160

5.4 结语:新传统的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 165

第六章 论形式的功能观:“还形式以生命” 168

6.1 翻译实践史反映了形式观的演进史 169

6.2 翻译学视角中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功能:

   关键在认知性(Cognitiveness) 174

6.3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绝对规定性 190

6.4 汉外互译的形式对策论:紧紧把握汉语的

形式表现力 203

6.5 结语:形式生命的再现 214

第七章 西方当代译论的三个源头 218

7.1 古典主义(Classicism 或Classicalism) 220

7.1.1 重对应,尤其是SL-TL 意义对应 222

7.1.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222

7.1.3 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的

原语取向 222

7.1.4 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的影响 222

7.2 现代主义(Modernism 或 Modernity) 223

7.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225

7.3.1 将意义边缘化(marginalized)、“边际化”

   (peripheralized)或漫画化(caricaturized) 228

7.3.2 将“政治”微观化、“文化”泛政治化 232

7.3.3 消解了“概念”,也就消解了“价值” 233

第八章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和流派述略 243

8.1 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 approach) 246

8.2 功能学派(Function-based approach) 249

8.3 释义学派(Hermeneutic approach) 253

8.4 文化翻译学派(Culture-based approach) 254

8.5 后现代主义(此处主要指文论)与翻译理论 258

8.6 心理―认知心理学派(Transla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261

8.7 新直译论(Neoliteralism) 263

8.8 结语 265

第九章 论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269

9.1 当代西方译论缺乏足以支撑整个学科向前发展

的导向理论、理念或理想 270

9.2 当代西方译论严重缺乏整体观和全局性并常常

表现出理论规定性 272

9.3 当代西方译论实际上已将意义边缘化、空洞化 278

9.3.1 基本上秉承传统,在传承中发展 279

9.3.2 索绪尔的阴影:意义在哪里? 282

9.3.3 “翻译是一种过程”:意义的交流“行为化” 290

9.3.4 “译文流利至上”(fl uency)论:意义

在交流中的“蒸发” 295

9.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武断性和片面性 296

9.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话语的质量堪虞 305

9.6 结语 310

第十章 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 314

10.1 语言行为的目的是交流,不是追求意义;

意义把握服务于交流目的 316

10.2 意义寓于用法:意义的“游戏化”(动态化)

和语言的“工具化”——意义得之于对语言

   工具的经验考察 319

10.3 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后期维根斯坦语言观

和意义观的支柱——概念植根于人的生活 325

10.3.1 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 325

10.3.2 概念植根于生活 327

10.3.3 生活形式的基本要素是“用”(使用、

应用、运用) 328

10.4 规则性与非规则性(regularity vs irregularity) 329

10.4.1 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 329

10.4.2 遵守规则的经验性 331

10.4.3 遵守规则的渐进性 332

10.4.4 遵守规则与驾驭规则 333

10.5 关于“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 341

第十一章 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 348

11.1 “意义取决于使用” :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350

11.2 关于遵守规则 353

11.3 “生活形式”:意义使用及推理的基本依据 356

11.3.1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本体论基本规则 360

11.3.2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价值论基本规则 361

11.3.3  对“生活形式”翻译解读的基本依据 363

11.4 “语言游戏”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364

11.5 结语 366

第十二章 本杰明翻译观试析 371

12.1 关于本杰明的基本哲学取向和文艺观 372

12.2 本杰明的翻译思想 386

12.2.1 森林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一 387

12.2.2 “切线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二 392

12.2.3 “陶罐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三 393

12.3 关于所谓“纯语言” 396

12.3.1 语言的历史性(Historicality) 398

12.3.2 共同性和互补性 (Reciprocity) 399

12.3.3 “纯”(Purity)与“灵韵(Aura)经验” 401

12.4 理解本杰明 406

第十三章 论翻译的原创性 411

13.1 从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即从思维到话语的

生成过程)来分析,翻译从思维到话语生成

的流程,与一般创作完全一致,不存在“非原

创”与“原创”之分 412

13.2 原文文本只是翻译艺术创造的一纸蓝图,基本

艺术法则都是“离形(蓝图)得似” 415

13.3 翻译原创的成果——原文的“再生”(“Afterlife”) 418

13.4 翻译的原创性表现为在操作层面主体(译者)

权力感的实施 422

13.5 翻译的原创性问题属于翻译的价值论(Axiology) 429

第十四章 翻译是对原语的超越——

    ᅠ  论打造“脱颖而出”的译文 434

14.1 翻译超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34

14.2 翻译超越的基本特征:“类基因原创性” 439

14.3 成功的翻译超越必应具备的条件 443

14.4 翻译超越与“文化自我” 453

附录

[研究资料I]严复与近代思想启蒙 458

[研究资料II]汤因比:“文明的比较研究”

及“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470

[研究资料III]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源头之一:

“后现代主义”简介 4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