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状元傅以渐
在吴三桂们的大力支持下,在李自成们的全力配合下,大清轻易地就夺取了大明的江山,就像一个整天为衣食所忧的穷汉,被一块硕大无朋的馅饼,不偏不倚地砸在了脑门子上。努尔哈赤、皇太极创立大清基业的时候,不是没想过要取朱家王朝而代之。但在他们看来,这恐怕是一个相当遥远的奋斗目标。没想到的是,会有那么多人对大明王朝落井下石,从而帮助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由于幸福来得过于突然了一些,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大清统治者们并没有做好坐天下的充分思想准备。因而,他们在开国之初,借鉴延续大明王朝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比如科举制度之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大清第一位文状元应运而生。此人姓傅名以渐,乃山东聊城人氏。傅以渐作为大清第一状元,含金量似乎多少有点不足。一方面,此时唐王、桂王、鲁王等南明流亡政权还在南方苟延残喘,大清的有效管理区域还没有覆盖到这些地方,另一方面,一些忠于大明的知识分子们,怕担上个汉奸的骂名而不愿与清廷合作。这样一来,本届科举的报名人数、考生质量等,就要打些折扣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傅以渐毕竟是大清王朝开门状元。第一就是看点,就值得我们山东人为这位老乡而自豪一把。
能考上状元的人,大约都是有些异于常人之处的。据有关史料介绍,这个傅以渐虽然出身于一般家庭,但打小就很不一般,“幼时聪明过人,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由于平时勤奋好学,所以人家后来就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光荣地成了大清状元第一人。当然了,这状元也不是轻易就能当上的,而是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作为基础的。他金殿夺魁的时候,已经是小四十的人了。 傅以渐成为大清中央政府公务员之后,仕途一路畅达,飙官速度很快。参加工作之后,傅以渐先是被任命为弘文院处级秘书(修撰,从六品)。所谓弘文院,是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的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之一。内三院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与明代的翰林院差不多,只是三院的分工各有侧重而已。后来,顺治皇帝将内三院合并改为内阁,又单独设立了翰林院。
弘文院的主要工作,是给皇帝皇子们讲解经史。其中的一些文官,可以算是皇帝皇子们的辅导老师。比如傅以渐,就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而在他考上状元的时候,顺治皇帝还是个小孩子。虽未经正式任命,但他辅导过顺治的读书学习,也是可以想见的。
伴君如伴虎的另一面,是皇帝身边好做官。傅以渐不仅有大清开门状元的名头,还是个温良恭俭让之人,行事内敛谦和,哄得小皇帝很高兴。皇帝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了。短短十来年的功夫,傅以渐从一个处级干部一路升上来,历任国史院侍讲,左庶子,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大清国防部长)等职务。其间,还被授予了太子太保、少保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做到了文官的最高级别。假如他在给皇帝做老师期间,也像张居正一样不搞素质教育,动不动就斥骂责罚自己的学生,没准也会死得很难看。所以说,为人臣者,还是低调一些好。
傅以渐在生活上比较勤俭朴素,不喜欢摆阔气、讲排场。比方说,有一回他跟着顺治外出视察,喜欢骑着一头小毛驴出出进进。还是半大孩子的顺治觉得挺好玩,一时兴之所至,就顺手涂鸦了一幅题为“状元归去驴如飞”的图画,送给了傅以渐。因为是皇上亲手画的画,虽说不会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傅家后人还是爱如珍宝,特建“御画楼”一座以藏之。 在傅以渐的家乡,也有类似“让墙诗”的故事流传,大约是为了说明他为人处事的良好品德。但是此类故事甚多,比如明代,不止一位状元进士的故乡有这类故事流传,让人真假莫辨。傅以渐的“让墙诗”,跟那些故事里的诗是一样的诗。所不同的是,他家让出来的巷子,叫了“仁义胡同”。这个故事的著作专利权到底归谁,笔者无权定夺。各位相信哪种说法,悉听尊便。
傅以渐工作比较勤奋,身体素质又一般,所以就落下了病。顺治在位的时候,他就几次申请提前退休回家养病,但是都没被领导批准。直到康熙上台当了皇帝,傅以渐方才得以告老还乡。回家没几年,他就尾随赏识他的顺治皇帝去了天国,时年五十六岁。顺便说明一下,本书所涉及人员年龄,均比照如今干部人事制度的周岁制,而不采用古时的虚岁说。
因为出了傅以渐这么个状元大官,傅氏家族在聊城一带,后来就发展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后人之中,不乏贤者名流,在朝为官甚至成为封疆大吏者,几代不绝。比方说,做过北大校长的民国著名学者、人称“傅大炮”的傅斯年,从家谱上论,就是傅以渐的后人。这位傅状元的家学渊源之深厚,实在是名不虚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