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慧所著的《唐太宗秘史/翰林书院帝王史系列》为华夏十二帝系列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记,本书着眼于史实,精要介绍了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详细梳理并介绍了李世民一步步走上帝位的历史经过,并且介绍了李世民登基后的主要内政外交政策,使繁盛大唐的面貌再次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套丛书的每一分册,都在广泛而真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叙写了每位帝王百转千回、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示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谷、坚定与疑惑、气魄与迷茫。通过本套丛书,你将了解历史上这些独yi无二的人物,进入他们尘封弥久的精彩世界。
李世民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一代雄才之主,不仅有治国兴邦的雄才伟略,更善于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李世民主张取长补短,各取所长,他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过:“人才所擅长不能兼备,朕常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在这样的用人原则下,李世民深知众臣的才能与长处,在治理国家中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如房玄龄的能谋,杜如晦的善断,魏征、戴胄等人的敢于纳谏,等等。尤其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更是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为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皆是太原起兵不久即投入李世民帐下,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功劳赫赫。李世民即位后不久,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共掌朝政,一起为李世民选拔贤能的士人,甚至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李世民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让杜如晦决定,而杜如晦最后的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正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杜如晦长于断,时称“房谋杜断”。李世民将二人比作汉代名相萧何,后世在谈论唐朝历任良相时,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也被传为美谈。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房玄龄出自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传熏陶,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在当时很有名气。隋朝开皇十六年(596),房玄龄考取进士,被授予羽骑尉,此时隋朝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社会积弊并未显现。然而,房玄龄却看出隋朝太平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李世民渡过黄河之后,占领了渭北地区,此时,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新王朝势必取代旧王朝。李渊父子的起兵可谓是顺应时势,再加上李世民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沿途百姓的拥戴。李世民广纳贤士,声名远播,时任隋朝隰城县尉的房玄龄慕名而来,毅然投奔李世民。当时,李世民驻军于渭北,与房玄龄所在的隰城相隔数百里,房玄龄冒着大雪拄着拐杖徒步前去拜访。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温彦博已经投靠李世民,对房玄龄的才学也是早有耳闻,因此向李世民推荐此人。求才若渴的李世民认为房玄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之后,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谋划讨伐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成为李世民心腹谋士。
房玄龄拥有政治眼光,善于深谋远虑,从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他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为李世民召集人才上,杜如晦便是被房玄龄发现并推荐给李世民的。李世民曾经感叹:光武帝得到了邓禹,才得以天下大治,房玄龄就是当时的邓禹。
随后,在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世民在李建成府上中毒之后,房玄龄立即拜见长孙无忌,一起商量对策。房玄龄积极主张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并认为“兄弟之间矛盾已经凸显,一旦内讧,不仅危及家族,国家也堪忧。秦王应当学习周公,平定家乱,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当机立断”。随后,房玄龄积极参与谋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之后论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居一等,房玄龄居功至伟晋爵邢国公。当时,淮南王李神通十分不服气,说道:“起兵之初,臣率领大军积极响应,军功赫赫。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此时,李世民毫不客气地痛斥李神通屡战屡败,“叔父虽率兵前来,是因为怕被株连,况且从未亲自上阵打仗。与窦建德交手时,全军陷没;后刘黑闼起兵,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功劳堪比汉朝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仍居功一等。叔父是皇亲国戚,朕并不吝惜封赏,但是却不能因徇私情,与功臣相提并论!”听完李世民一番话,李神通自知理亏,不敢再多言一句。
房玄龄担任宰相之后,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并且按照李世民的旨意,对国家中央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掉冗员,任人唯贤。房玄龄在选用人才时,十分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并不求全责备,善于发掘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当时,薛收的文才很高,房玄龄便将他推荐给李世民,令其撰写讨伐檄文、战争捷报等文书。李世民对房玄龄信任有加,不仅授予用人大权,在任用人才上也时常征求房玄龄的意见。他时刻建议李世民量才授职,任人唯贤,使李世民身边聚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
虽然房玄龄功高至伟,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但是,他从不恃宠而骄,而是谦卑低调,更不贪权图利。李世民下诏功臣可以世袭刺史,房玄龄当时被任命为宋州刺史,但房玄龄觉着自己身为宰相,应为众臣做出榜样,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李世民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不久,房玄龄加太子少师(与太子府的太子少保、少傅合称太子三少,辅佐太子),当太子李承乾行叩拜之礼时,房玄龄坚决辞让。
李世民对房玄龄十分器重,将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下嫁给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之女,而其女儿则为韩王李元嘉(李世民十一弟)王妃。房玄龄位居宰相,且身为皇亲国戚,真可谓是位高权重,为了避免滋生祸端,他多次向李世民上表辞去相位,李世民都未批准,后来更晋升其为司空,仍掌管朝政。房玄龄对此坚决推辞,而李世民却说道:“辞让乃是美德,然而国家正值需要人才之际,如果没有良才辅佐,朕如同失去左右手。房公体力未衰,请勿推辞。”唐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而房玄龄则担任太子太傅。
房玄龄严于律己,做事公正严明,身为宰相从不会曲意逢迎,却时常当面直陈李世民的过失。唐贞观十六年(642),高句丽发生内乱,李世民打算出兵干预,房玄龄坚决反对唐朝倚强凌弱,大动干戈,并对李世民说:“以汉武帝多次讨伐匈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导致国败民穷,都是因战争而引起的,请陛下详查。”由于房玄龄的极力劝阻,李世民才放弃了出征高句丽的计划。但是,唐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面对高句丽的不断挑衅,毅然带兵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果然,不出房玄龄所料,李世民以失败告终。随后,李世民并没有吸取教训,决定再次东征,此时魏征已死,敢于直言的大臣越来越少,李世民也不如贞观初年时善于纳谏。这时,房玄龄已经身患重病,病卧床榻之时依然心系天下,带病上书极力劝阻李世民再征高句丽。李世民深受感动,对高阳公主道:“房玄龄在病危之际,尚能忧心国家大事,实在难得。”于是,便停止亲征高句丽之事。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病重,李世民亲自前往探望,君臣病床前握手诀别泪流不止,可见君臣感情至深。房玄龄去世后,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李世民去世后的陵墓)。
而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也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隋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认为杜如晦有应变之才,可为栋梁之用,并暂将他补为县尉。然而,杜如晦见朝廷政治腐败,风雨飘摇,便辞去官职。
李渊攻占长安之后,杜如晦纵观天下形势,投奔于李渊。随后,李渊派杜如晦出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得知消息后,便对李世民说:“秦王府的幕僚离开者众多,却都不足惜。杜如晦聪明有见识,是辅佐帝王之才,秦王只想做一个守住领地的藩王,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要经营四方、独揽天下,那么非此人不可。”于是,李世民便向李渊请求将杜如晦招纳到秦王府中。李世民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将其视为心腹,经常让他参与处理秦王府的重要事务。后来,杜如晦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为“十八学士”之首。
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征战中,杜如晦每每随行,对战事运筹帷幄,剖断从容,决胜于疆场。李世民能够果断大胆地进行决策,都得益于杜如晦的军事谋略。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李世民帐下最为干练、果断的人才。唐贞观三年(629),杜如晦担任右仆射,李世民曾评价:“杜如晦见识过人,神采奕奕,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杜如晦担任宰相时,非常敬重敢于进谏之臣,曾表示天下有直言敢谏的人臣,即使国君无道也不至于失天下。作为宰相,杜如晦严格自律,对人却宽容大度,并且能做到人尽其才。在为宰相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杜如晦引荐贤才,罢黜贪官污吏,为李世民推荐了众多贤能之士。在当时,选官纳士只注重言辞文笔,却不注重品质德行。杜如晦上任后,把品德行为作为选取官员的必须条件,因此也提高了贞观年间官员的德行。
在杜如晦临终时,极力推荐刚正不阿的戴胄为吏部尚书。戴胄是相州安阳人,性情耿直,有见识,并且精通律令法规和典章制度。隋朝大业末年,任门下录事,后又任越王杨侗给事郎。杨广被杀后,王世充欲废杨侗自立,戴胄曾力谏劝阻,王世充充耳不闻,并将他贬去任郑州长史,镇守虎牢。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军攻克虎牢,戴胄被俘,之后担任秦府士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戴胄为兵部郎中。
唐贞观元年(627),公直执法的戴胄被李世民任命为大理寺少卿。一次,李世民召见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觐见,长孙无忌未解佩刀而径直入宫,违反了“卫禁律(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的法律)”,而监门校尉当时并没有察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失职,罪当处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入宫,判徒刑一年,以罚铜二十斤赎罪。李世民认同封德彝的建议,然而,戴胄却坚决反对,并反驳道:“校尉未察觉长孙无忌带刀入内,应同属一时疏忽所致。陛下若念无忌有功,从轻处置,那么,并不是本官所管范畴,如果依法处理,仅仅罚铜二十斤,恐怕未必合理。”
李世民认为戴胄所说有理,便说道:“法律并非朕一人的法律,理应天下共同遵守,岂能因无忌是皇亲国戚便徇私枉法。”于是,李世民便下令重新议罪。封德彝坚持原来的意见,李世民也想顺水推舟,此时,戴胄又说:“校尉因长孙无忌而获罪,根据法律,处置应当从轻。即使他们的罪行一样,也不应产生一生一死如此大的区别。臣决然请求予以改判。”李世民见戴胄如此坚决,便免除了校尉的死罪。杜如晦认为戴胄刚正不阿,便极力向李世民推荐,随后,李世民听从杜如晦的建议,命其任检校吏部尚书。
当时,监察御史陈师合曾经上书进言,表示一人不能身兼数职,矛盾直指房玄龄、杜如晦。然而,李世民却对二人极力信任,说:“房玄龄、杜如晦的才能足可以治理天下,陈师合难道要离间我们君臣关系!”于是,李世民将陈师合贬于岭南。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一代贤相,却并未在职许久。唐贞观三年(629)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辞去宰相职务,不久病情加重。病危期间,李世民多次命太子前去探寻,并且亲自到杜如晦家中探望。杜如晦病逝后,李世民恸哭不已,废朝三日。
杜如晦的英年早逝无疑是唐朝的巨大损失,不久,李世民因品尝甜美瓜果,突然想起杜如晦,顿时怆然涕下,随即名人将瓜送到杜如晦的灵座前以示哀悼。随后,李世民赐予房玄龄黄银带,并且对他说:“昔日如晦与公共同辅佐朕,现在唯独见公一人而已。”说完潸然泪下,并命房玄龄送黄金带到杜如晦灵所。
正所谓“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房玄龄、杜如晦作为唐朝贞观年间的贤相,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决断,两人同心协力,为“贞观之治”的开创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李世民则更是善于发挥人才的优势,将善于治理天下之良才皆为己所用。
然而,房玄龄与杜如晦身为唐代名相,史书记载的功绩却并不多,对此《资治通鉴》曾分析:太宗平定天下,而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从不表明为此立下的功劳。魏征、王珪等人敢于直言,房、杜二人却善于让贤。李世勣、李靖二人善于用兵,而房、杜二人却善于把功劳归于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