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阿迪,男,26岁,公路局。
1967年7月17日初诊。1964年在新藏公路高原上驾驶汽车时出现心慌气短,心律不齐,四肢浮肿,曾住过喀什、叶城等地医院治疗未效,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遂来乌市求治。诉心区发胀、心悸时作,登高劳累即发,纳呆,头晕,眠安。苔净,脉来细数,脉率每分钟140次。本院x线复查未见心脏实质病变。
潞党参12克,当归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丹参9克,红花6克,生龙牡各30克,珍珠母30克,香附12克,乌药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5枚。
服药9剂,脉率减至每分钟100次,心律已正常,心区胀亦减,再9剂颇相安,遂携方归喀什复工。
中风论治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属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范畴。
重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等论述,可见数千年前中医学即已知本病之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其后历代对本病之病因的立论有内、外之不同,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之别。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提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备急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中也把中风与太阳中风、诸痹合而论之,说明当时认识上均与外风有关。宋元时期内因说兴起。如刘完素认为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而起;李东垣则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朱丹溪认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分别从“心火暴甚”“本气自病”“湿土生痰”三方面,推出了内因说。
但先生认为,总而言之,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因而先生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这一角度着眼,创立柴牡三角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以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柴牡三角汤
柴胡9~12克生牡蛎(先煎)50~40克山羊角15~24克水牛角15~24克生鹿角6~9克。
方解:柴胡宣畅气血,推陈出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柴牡同用,无升阳僭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举以为君。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息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凉血,治神志不清,起醒脑解毒作用。生鹿角能行血、消血肿。古人有用一味生鹿角碾末、醋调敷乳痈立消者,故以之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化之效。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瘀滞、水液潴留,有疏通消散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