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面独坐”
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登基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因此,在历史上他被称为“天聪汗”。
当时,皇太极掌舵后金汗位后,他面对的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困难,而他接手的却是一个由八王共同执政的政权,汗权陷于八王阻力,军国大计需要“共议”后方能执行。这一切现实问题都在告诉皇太极,他的帝王之路只是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不过还好,对着这些困难和阻力,皇太极早已胸有成竹,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他采取了国内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改革两手抓的原则:
一、猛药治国。即,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汉民地位。
努尔哈赤后期推行的一些国内政策,如降汉民为奴、“计丁授田”、满汉合居等,不但没有提高粮食的生产,反倒令民族关系紧张,经济则进一步恶化,“逃人法”和以暴制暴的屠杀式造成的结果是,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汉人的反抗呈现井喷式武装斗争。以至于皇太极即位后的半年时间内,粮食奇贵,每斗米价银8两,虽然不缺少银子,但却买不到物品。于是不仅频现抢劫、凶杀等恶性事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皇太极做的是重点安抚汉人,重用汉官、汉儒等。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就连发三道命令,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五日发布的法令,赦免逃亡的汉民汉官;四天之后的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九日,皇太极又发布第二道法令,改善汉人的社会地位;天命十一年九月初十日,再次发布第三道法令,解放部分汉人由奴为民。这些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重新修订并颁布了《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奴隶和奴仆可以控告自己的主人,如情况属实,将治罪主人。满洲贵族和各级官员,不得擅杀自己的奴隶和奴仆,不得强奸属下的妇女等,用法律的形式对奴隶和奴仆的权利和生命给予了一些保护。后来甚至允许汉人逃跑,不予治罪,但逃跑之人不允许再回来,以此方便汉人选择居住明朝还是满洲地区的自由。皇太极大胆使用和重用汉官的做法,令很多汉官都成为了他的心腹大臣,为他出谋划策,制定国家大计。
二、文火改革。即改族名、建大清,削减八王权、改汗权为皇权。
皇太极即位后,他面对的政治格局是努尔哈赤留给他的八王共治,军国大事只有经过与三大贝勒为首的八王共议后才能贯彻执行,因此他虽然是后金的大汗,但是却没有努尔哈赤拥有的绝对权力。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皇太极深知,要想实现大业,就要打破这种政治格局,收回绝对的汗权,就必然要改革,而改革就意味着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成败可是关乎国家安危命运的大事,因此,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于是,皇太极不得不在日后的数年内寻找各种机会,消除三大贝勒对自己汗权的阻碍甚至对抗,增强汗权,取消八王共治,最后改汗权为皇权。
皇太极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削弱三大贝勒权力:
一、通过增加官员和行政机构的办法,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
二、借口关怀和照顾,于天聪三年(1629)二月以自己弟侄辈诸贝勒执政方式削去三大贝勒的每月轮流执政权。
以上虽然能限制三大贝勒的一些权力,但并没有根除三大贝勒在统治集团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每当朝会、庆典、宴会和接见外臣时,三大贝勒均与皇太极有同等尊贵地位,即四人并列面南而坐,共同接受群臣的三跪九叩礼,三大贝勒与皇太极之间没有君臣礼,只行兄弟礼。三大贝勒和皇太极依旧共同参与国政。而他们则为了自身和本旗的权益,各行其是,甚至“掣肘”汗权。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时有发生。
于是,皇太极决定利用三大贝勒犯下的“罪状”打击他们:
一、以临阵脱逃、抢劫并屠杀百姓为罪名,囚禁了二贝勒阿敏。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攻陷关内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四城。天聪四年(1630)三月,皇太极令阿敏守卫这四城。同年五月,明军数万人进攻滦州,阿敏等未抵挡就私自撤退逃跑,逃跑前抢劫并屠杀了归降的汉官和全城百姓。由于阿敏未将皇太极离开永平时的谕令“宜严饬军士,毋侵害归顺之民,违者治罪”当回事。血洗全城的恶果令后金政治威信严重受损。同年六月七日,皇太极宣布了阿敏十六条罪状,其中以丢弃永平、屠杀降民罪最大。众议处死阿敏,皇太极免其死罪改为囚禁。
二、因与皇太极口角而拔刀示威,莽古尔泰被削大贝勒爵。
天聪五年(1631)八月,皇太极率军围攻明军大凌河城时,因攻城正蓝旗死伤惨重,莽古尔泰为请调整兵力之事与皇太极发生口角,争吵中手扶佩刀怒视皇太极,皇太极的侍卫无动于衷。当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制止莽古尔泰胡闹犯上行为时,莽古尔泰竟然拔出五寸长佩刀与其弟在皇太极面前示威。同年十月,因莽古尔泰“御前拔刃罪”被革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并罚银万两入官。
同年年底,制定朝见仪式时,参政李伯龙认为莽古尔泰已不是大贝勒,就无权再与皇太极并坐。皇太极借此机会,令人对此事讨论。老成圆滑的代善见此,自己提出:
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外国蒙古诸贝勒坐我等之下,方为允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