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860312
  • 作      者:
    谢水波,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分析我国铀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阐述铀矿山放射性三废的特征,简述铀在自然界的形态特征及其在铀尾矿(库)中的迁移规律与数值模拟方法,论述铀矿冶放射性污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技术,重点论述铀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方法、放射性环境功能材料,以及铀尾矿(库)的退役治理基本方法,*后介绍几类典型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案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铀的性质、分布及毒性
  1.1.1 铀的物理性质及分布情况
  铀(uranium),元素符号为U,是天然放射性核素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为92,为IIIB 族的锕系元素。铀在常温下是延展性很好的银白色金属,其密度为(19.05±0.02)g/cm3,沸点为3818 ℃,熔点为1132 ℃。铀有234U、235U、238U 三种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自然界存在的铀是上述三种同位素的混合物,其相对丰度分别为0.006% 、0.71% 、99.28% ;其半衰期分别为2.475×105 a、7.13×108 a、4.507×109 a。
  铀以化合态广泛分布于地壳和水中。在地壳中铀的质量分数约为3 mg/kg ,在地球表面铀的平均质量分数低于4 mg/kg ,海水中铀的质量浓度约为2×10.9 ~3×10.9 g/L 。
  1.1.2 铀的化学性质
  铀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自然界不存在游离态的金属铀。铀有+3、+4、+5、+6 四种价态,其中以+4 价和+6 价的化合物*为稳定。金属铀在空气中易于氧化,生成一层发暗的氧化膜,主要氧化物为UO2 和U3O8 等,以U3O8 *为稳定。铀能和除稀有气体外的所有的非金属作用,能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铀的亲氧性强而亲硫性弱,能在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圈聚集。
  铀在水环境中主要以四价离子和六价离子存在,以U4+、UO2+和UO22+ 三种离子形态为主,其中UO22+ 的溶解性较好、稳定性*高、不易分离。铀的存在形态随pH 的变化而变化,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会和碳酸根螯合,加入过氧化物能生成水溶性的过铀酸盐。
  1. 四价铀
  四价铀的离子半径为0.93×10.10 m,离子电位为4.3,在戈尔德施密特表中,位于阳离子区,靠近两性氧化物(离子电位为4.7~8.6)的边界,具有弱碱性,可生成UCl 型的盐。四价铀化合物中的UCl4 和U(SO4)2 易溶于水,在强酸性环境中*为稳定。
  U(IV) 的溶解度很低,其矿物的硬度也较铀酰矿物大。四价铀在水中易氧化成铀酰离子,仅存在于强酸性环境中。当酸性降低时,它将水解并生成U(OH)3+和UO2+。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UO2 为难溶化合物,它*易溶于强酸性介质中,其次是溶于碳酸盐介质中。在低温条件下,UO2 的水合物逐渐变为U3O8。
  2. 六价铀
  六价铀具有化学两重性:容易与该系元素生成络合物,也可以生成铀酸盐;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介质中表现为弱碱性,在强碱性介质中则表现为弱酸性。
  六价铀主要以铀酰离子(UO22 + )的形态存在。UO22 + 的离子半径较大,为3.20×10.8 cm,比自然界中的主要阳离子的半径大得多,因而易于溶解迁移。铀酰离子不仅存在于酸性介质中,在多数中性及碱性介质中都能快速迁移。铀酰离子体积很大,容易被硅酸盐胶体、黏土矿物等带负电荷的胶体吸附。铀酰具有阳离子的某些性质,其硫酸盐易溶于水,铀酰硫酸盐形成的所有复盐和络盐也均易溶于水。主要已知的铀酰碳酸盐络合物有UO2(CO3)22. 和UO2(CO3)34. ,多数铀酰碳酸盐络合物都易溶于水。
  六价铀的盐是UO3 的衍生物,由于UO3 的两性性质,铀在碱性介质中生成阴离子。所有的铀酸盐,包括铀酸钠,均难溶于水。但铀酸盐极易溶解于酸,并形成铀酰盐类。当pH 为3.8~6.0 时,UO2(OH)2 沉淀。
  1.1.3 铀的化学毒性与放射性
  铀及其化合物均具有较大的毒性,人体对天然铀的放射性可溶性铀化合物允许剂量为7400 Bq,不溶性铀化合物为333 Bq。空气中可溶性铀化合物的允许浓度为0.05 mg/cm3 ,不溶性铀化合物的允许浓度为0.25 mg/cm3。
  1. 铀的化学毒性
  铀与铅、铬、镉、汞等一样,都是重金属,具有重金属离子毒性,铀的化学毒性主要指其重金属毒性。铀元素积累在水及土壤中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铀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组织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易与人体内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配合物,造成人体组织功能受损;其主要毒性是易导致人体肾小球细胞坏死与肾小管管壁萎缩,致使肾功能衰竭。铀还会引起人体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功能紊乱、染色体损伤、遗传毒性和生殖发育障碍等健康危害,甚至诱发癌症。
  已经证明,浓缩铀具有生殖毒性,它可引起遗传物质损伤,导致胎鼠畸形或显性突变死亡。动物实验和人体暴露实验表明,肾脏是受铀化学毒性损害*大的器官。短期急性摄入超过每克肾含1 μg 铀将导致轻微的肾功能紊乱。在英国皇家学会调查的参加海湾战争的老兵与维和人员中,*坏损伤估计值为每克肾含0.1~0.2 μg 铀,稍高浓度的铀可能在几天内导致肾衰竭;美国对战后退伍军人健康监察仍发现贫铀对靶器官的影响。
  2. 铀的放射性
  与含铅、铬、镉、汞等重金属废水相比,含铀等放射性废水还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是指一些核素由于其原子核不稳定而自发地衰变为其他核素,同时放出带电粒子(α 射线或β射线)和电磁波(γ射线)。铀的放射性源于自身衰变,主要指其对组织器官的内照射损伤。放射性是一种自发地释放原子内能量与粒子的方式,可以造成化学键的断裂及生物细胞的损伤,其影响与化学毒性类似。自然界中的234U、235U、238U 三种同位素在衰变的同时辐射出以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为主的多种射线。其中,α射线对生物的伤害高出β射线和γ射线数倍,但由于α射线本质为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的粒子束,较大的质量导致其穿透能力较弱,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几厘米,故在生物体外的威胁较小;但是其一旦被摄入生物体内,则会诱导相邻的器官组织细胞发生突变,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表1.1 为铀衰变辐射出三种射线的危害及特点。
  表1.1 铀衰变辐射射线的危害及特点
  人类遭受辐射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脱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进而引发白血病等癌症。当辐射剂量超过生物体限值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由于铀一旦进入人体后会长期在体内富集,难以排出体外,对人体器官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对此问题给予极大重视,制定了限制铀排放的严格标准,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不应高于50 μg/L,美国环境保护局的饮用水标准中要求铀质量浓度不高于20 μg/L。
  近年来,放射性废水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依然存在。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导致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受到核辐射的危害。在受污染地区中,成年人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20%~30%,而儿童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50%之多。
  1.1.4 铀的生物毒性
  铀元素不仅具有较强化学毒性和放射性,铀在生物的代谢及生物酶合成过程中可取代其他元素参与微生物代谢,生物毒性极强。
  研究表明,铀对枯草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的*大无作用剂量小于1 mg/L ,致死剂量为500 mg/L 。0.063~0.500 mg/mL 的铀可引起肾上皮细胞活力降低,损伤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等,使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贫铀可在大鼠体内长期蓄积,主要蓄积于肾脏、骨组织、睾丸等,其中睾丸器官对铀的敏感性较强。贫铀气管灌注对大鼠的机体损伤具有系统性、功能性及器质性损伤特点,对肺的损伤*为严重。进入人体后的铀主要蓄积于肝脏、肾脏和骨骼中,不同辐射剂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在较大的辐射剂量下,会对人体和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皮肤红斑、脱发、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白血病、影响生殖机能、癌症等。
  对战后伊拉克进行的居民健康调查表明,贫铀污染后因严重的免疫缺陷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当地人群中升高,如白血病、贫血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1.2 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2.1 我国铀资源概况
  1. 我国铀资源的分布
  我国铀矿床分为南、北两个大区,北方铀矿区以火山岩型为主,南方铀矿区则以花岗岩型为主,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已探明铀矿储量居世界第10 位。已经探明的大小铀矿床(田)有200 多个,集中分布在江西、广东、贵州、湖南、广西、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23 省(自治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4 省(自治区)铀资源较为丰富,占探明工业储量的74%。主要铀矿床(田)包括江西相山铀矿田,湖南郴县铀矿床、下庄铀矿田、产子坪铀矿田,河北秦青龙铀矿田,云南腾冲铀矿床,黑龙江桃山铀矿床、小丘源铀矿床、黄村铀矿床,辽宁连山关铀矿床,陕西蓝田铀矿床,四川西北部若尔盖铀矿床、芨岭铀矿床,新疆伊犁铀矿床、白杨河铀矿床等。
  已经建成或退役的铀矿有湖南衡阳铀矿、郴州铀矿、大浦街铀矿、澜河铀矿,江西上饶铀矿、抚州铀矿、乐安铀矿,广东韶关市翁源铀矿、仁化铀矿,浙江衢州铀矿,辽宁本溪铀矿,陕西蓝田铀矿,新疆伊犁铀矿等。
  2. 我国铀矿资源的特点
  我国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铀矿成矿时代跨度距今1 900 a~3 Ma,即古元古代到新生代,以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矿*为集中,主要集中在距今87~45 Ma。
  铀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已探明的铀矿体埋深多在地下500 m 以内。有些铀矿田内,矿床常成群出现,从几个到几十个,常存在1~2 个主体矿床。矿床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4 种类型,其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 、22%、19.5% 、16%。含煤地层中铀矿床(煤型铀矿)、碱性岩中铀矿床及其他类型铀矿床,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具有找矿潜力。
  根据矿床成因、赋矿围岩和成矿特征,我国主要铀矿床分为内生铀矿床、外生铀矿床和复成因铀矿床三种类型,其中内生铀矿床主要为岩浆型和热液型,外生铀矿床主要为成岩型和后生淋积型。成矿的先后顺序是:混合岩型、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根据铀矿床矿化类型、成矿时代和大地构造分布特征,可以划分为东部铀成矿省、天山-祁连山铀成矿省及滇西铀成矿区。
  我国铀矿石品位偏低,品位在0.05%~0.3%的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绝大部分,以中低品位铀矿石为主。矿石组分相对简单,主要为单铀型矿石,仅在极少数矿床中,含有磷、硫、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其他金属元素与之共生或伴生,形成铀-钼矿床、铀-汞矿床、铀-铜矿床、铀-多金属矿床、铀-钍-稀土矿床。
  3. 我国铀矿勘查状况
  全球铀矿床主要分布于两条跨大洲的巨型铀成矿带,即近东西向欧亚巨型铀成矿带及环太平洋巨型铀成矿带,这两条成矿带均横穿我国,对我国的铀成矿地质背景有利。
  在鄂尔多斯地区,中国核工业集团208 大队创新了找矿理念和成矿理论,提出了“古层间氧化带铀成矿观点”。在前人宣布无铀矿的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探明了我国迄今为止*大的铀矿床——鄂尔多斯铀矿床,铀资源量达到数万吨。
  截至2005 年,我国已探明铀储量为7 万t。北方地区存在大型-特大型铀矿基地,有一批潜力大的找矿新区;南方老矿田铀资源潜力挖掘效果明显。伊犁和鄂尔多斯地区,铀矿地质勘查成效尤为显著。我国实现了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万吨级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在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矿床,也是第一个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大基地,推动了铀矿勘查从硬岩型向砂岩型的战略性转移。
  我国还有十多个铀成矿带及大面积的勘查空白区尚待展开系统的勘查评价。预计我国潜在铀资源量超过数百万吨,基本可以满足核电发展与国防战略资源的需求。为了适应发展核电的需要,部分企业已经在海外勘探和开采铀矿,以满足核电日益增长的铀矿需求。
  1.2.2 铀资源开采工艺
  在我国铀矿冶创建初期,铀的提取加工一般采用常规的矿石破磨、搅拌浸出、固液分离、浓缩纯化的工艺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铀的性质、分布及毒性1
1.1.1铀的物理性质及分布情况1
1.1.2铀的化学性质1
1.1.3铀的化学毒性与放射性2
1.1.4铀的生物毒性3
1.2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
1.2.1我国铀资源概况4
1.2.2铀资源开采工艺5
1.2.3我国铀资源开采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6
1.3铀资源开发中的三废污染及其特点7
1.3.1含铀等放射性废水污染8
1.3.2含铀等放射性废气污染8
1.3.3含铀等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10
1.3.4我国铀矿区三废产率与核素分布11
1.3.5我国铀矿冶三废对环境影响的特点12
1.4铀矿山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12
1.4.1铀矿山开发前期对环境的影响12
1.4.2铀矿山生产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13
1.4.3退役铀矿山与尾矿库对环境的影响13
1.5铀矿山铀的生态环境效应15
1.5.1铀对土壤的影响15
1.5.2铀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5
1.5.3铀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6
1.6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及原则17
1.6.1铀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任务与依据17
1.6.2铀矿山生态修复的原则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铀矿区铀等重金属的运移与数值模拟20
2.1概述20
2.1.1矿区土壤中铀及其他重金属污染20
2.1.2地下水中放射性铀等核素的来源21
2.2铀的赋存形态及其对迁移转化的影响22
2.2.1铀在水中的形态与分布特征22
2.2.2铀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与分布特征24
2.2.3影响铀赋存形态的因素及其对铀迁移转化的影响25
2.2.4铀矿区铀等重金属污染与迁移特点27
2.3铀的形态特征及其热力学计算28
2.3.1铀的热力学计算28
2.3.2U(IV)的存在形式及浓度估计29
2.3.3U(VI)在地下水中的化学平衡方程与平衡常数30
2.3.4铀矿山水环境中铀的化学平衡与解析33
2.4铀等放射性核素迁移方式与主要影响因素37
2.4.1土壤中铀等放射性核素的迁移机理与迁移方式37
2.4.2影响土壤中铀等放射性核素迁移的主要因素38
2.5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模拟研究现状与趋势39
2.5.1国外模拟研究现状40
2.5.2国内模拟研究现状40
2.5.3模拟试验41
2.5.4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43
2.5.5酸法地浸采铀矿区地下水中铀迁移的数值模拟46
2.5.6发展趋势49
2.6宏观弥散度和阻滞系数对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模拟的影响50
2.6.1核素迁移动力学方程50
2.6.2宏观弥散系数的计算50
2.6.3宏观弥散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53
2.6.4阻滞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54
参考文献55
第3章铀矿冶放射性废水处理及修复方法59
3.1放射性废水物理处理方法59
3.1.1蒸发浓缩法59
3.1.2溶剂萃取法60
3.1.3膜分离方法60
3.2放射性废水化学处理方法61
3.2.1化学沉淀法613.2.2化学还原法62
3.2.3离子交换法63
3.2.4电化学法63
3.3放射性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方法64
3.3.1絮凝沉淀法64
3.3.2沉淀与膜处理联用法64
3.3.3离子浮选法65
3.3.4吸附法65
3.4放射性废水微生物处理方法65
3.4.1微生物处理原理65
3.4.2腐殖质还原菌去除U(VI)效能与机制69
3.4.3奥奈达希瓦氏菌去除U(VI)的性能及机理79
3.4.4大肠杆菌配合植酸除铀效果88
3.4.5含phoN重组菌D.radiodurans富集U(VI)性能93
3.5放射性废水的植物处理与修复98
3.5.1铀的植物修复98
3.5.2万年青处理放射性废水98
3.6铀矿冶放射性废水治理工艺109
3.6.1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组合工艺109
3.6.2中和沉淀工艺110
3.6.3离子交换工艺110
参考文献110
第4章功能材料及其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机制115
4.1概述115
4.2海藻酸钠复合材料处理含铀放射性废水119
4.2.1海藻酸钠/羟乙基纤维素复合材料除铀效果与机理119
4.2.2海藻酸钠多孔性薄膜除铀效果与机理128
4.3复合矿物材料处理含铀放射性废水135
4.3.1插层膨润土复合材料对U(VI)的吸附效果与机理135
4.3.2亚铁铝类水滑石吸附U(VI)效果与机理143
4.4复合纳米材料处理含铀放射性废水150
4.4.1氧化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吸附U(VI)的性能与机理150
4.4.2膨胀石墨负载纳米零价铁处理含U(VI)废水效果与机理158
4.4.3固定化纳米α-Fe2O3微球处理含U(VI)废水效果与机理164
参考文献170
第5章铀矿冶放射性废水治理实践174
5.1概述174
5.1.1国外铀矿冶放射性废水治理174
5.1.2国内铀矿冶放射性废水治理175
5.2美国某地浸铀矿山放射性废水治理175
5.2.1工程概况175
5.2.2治理方法176
5.2.3治理工艺流程177
5.2.4治理效果178
5.3湖南某铀矿矿井水治理179
5.3.1工程概况179
5.3.2矿井水特点及存在问题181
5.3.3治理技术要点182
5.3.4治理效果184
5.4某铀矿酸性矿坑水治理185
5.4.1工程概况185
5.4.2矿坑水的特点186
5.4.3治理工艺流程187
5.5某铀矿尾矿堆场受污染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墙修复188
5.5.1工程概况188
5.5.2实验设计188
5.5.3渗透反应墙的设计与施工189
5.5.4治理效果191
参考文献191
第6章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193
6.1概述193
6.2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193
6.2.1铀矿区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193
6.2.2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194
6.3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危害195
6.3.1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特点195
6.3.2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危害197
6.4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200
6.4.1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原则200
6.4.2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201
6.4.3采掘工艺、选矿工艺、水冶工艺对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影响202
6.4.4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面临的问题205
6.4.5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方法206
6.4.6铀矿冶退役设施去污的处置方法208
6.4.7国内外铀矿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210
参考文献214
第7章铀矿区铀污染土壤评估与生态修复215
7.1铀矿区铀等放射性污染土壤的特点215
7.1.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215
7.1.2铀矿区铀污染土壤的特点216
7.2铀等放射性污染土壤评估方法216
7.2.1总量法216
7.2.2实验模拟法217
7.2.3环境地球化学法217
7.2.4化学形态分析法217
7.2.5植物指示法218
7.3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物理与化学修复技术218
7.3.1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218
7.3.2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219
7.4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220
7.4.1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220
7.4.2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221
7.4.3铀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240
7.5铀矿区污染土壤露天矿边采边复技术及生物修复展望251
7.5.1铀矿区污染土壤露天矿边采边复技术251
7.5.2铀矿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展望251
7.6铀矿区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251
7.6.1概述251
7.6.2边坡治理252
7.6.3尾矿退役治理252
7.6.4污染土壤治理252
7.6.5植被修复253
7.7铀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实施步骤253
7.7.1铀矿区生态修复步骤253
7.7.2铀矿山生态修复/恢复施工步骤253
参考文献254
第8章铀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实践257
8.1概述257
8.1.1生态环境学基础理论257
8.1.2影响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主要因素258
8.1.3植物修复258
8.1.4微生物修复259
8.1.5土壤动物修复260
8.2铀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案例260
8.2.1某铀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规划与实践260
8.2.2铀尾矿库退役治理与生态修复261
8.2.3我国广西某铀矿山废石场退役治理264
8.2.4美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268
8.2.5德国铀尾矿库退役治理268
参考文献271
索引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