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背景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资源危机与气候变暖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得出,若要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将改变社会原有的能源结构,与此同时,能源大量消耗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然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难注意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但当人们注意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已经很深,此时很难将生态环境恢复至原貌,同时人们将会为曾经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
世界发展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腾飞,工业革命直接诱发了人们对能源需求突飞猛进式的增长,但这个阶段的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持久不利的影响,如英国伦敦曾是世界闻名的雾都,恶劣的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产生危害,这正是英国工业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环境问题,即使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也无法彻底改善。两次工业革命后,煤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能源,而工业结构也实现了飞跃变化,从原来的轻工业结构转化为重工业结构,并且重工业成了工业布局的主导。而重工业的发展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环境也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从现今能源消费结构的形态来看,能源供应的主体主要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纵观世界各国的能源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各国使用的能源主体基本为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有了,自然界经过了几百万年才形成的化石燃料,依照人类目前消耗化石燃料的速度,很有可能在几百年内化石燃料就会被消耗完。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使得地球上能源的储量越来越少,这预示着全球资源危机正在逐渐逼近,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各国必须加快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并将其运用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在能源大量消耗的过程中,人类不仅面临着资源耗竭的危机问题,还面临着由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及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威胁。从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来看,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尤其是煤炭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或有害的排放物,如燃烧煤炭所产生的大量的固体颗粒、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南北极冰川融化,进而使得海平面上升,同时全球气温异常上升导致了许多极端气候现象出现,如沙尘暴、台风等,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平衡性遭到破坏,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让人类全面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截至2014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共发布了五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发布时间分别为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报告指出了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变暖趋势。IPCC在1995年发布的第二份评估报告(second assessment report,AR2)中指出,气候变暖趋势并不是全部由自然原因造成的,证据显示,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在之后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及人类经济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2007年5月,IPCC在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中再次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人类经济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这一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表面温度升高了0.71℃,并且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较于1980~1990年)可能会升高1.1~6.4℃。根据IPCC在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可以了解到,目前水资源、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与安全等均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各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资源危机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已逐渐显现,而全球气候变暖也成为各国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1.1.2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履行国际碳减排承诺的必要性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我国经济在这个阶段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年均增长水平超过了9%,即使我国步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仍保持在6%~8%的中高速水平,截至201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已有整整40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从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744 127.2亿元,在38年间增长了201.28倍,经济总量仅位于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而我国在这个阶段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一样,不重视环境问题及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我国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台风、雾霾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人们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使得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重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迈入了“中国新改革”时期,这将是一轮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同,“中国新改革”时期同时面临着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与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并注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局面。虽然我国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必须要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2018年3月,我国两会召开期间,国务院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及建设美丽中国,整合了原有的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及水利部等部分环境管理职责,并组建了生态环境部而不再保留原有的环境保护部,这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较高重视度。
我国重视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因为国内生态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人民的健康及子孙后代的发展,更是出于一种大国责任,意在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美国碳排放信息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的数据显示,我国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在2007年我国碳排放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7》中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速度在1980~2000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21世纪初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此期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是1980~2000年的2.07倍,能源消费总量在1980~2000年增长1.44倍的基础上又于2001~2010年再次增长1.45倍,这体现出我国的经济在此期间达到了高速发展的状态,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能源利用率低,导致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我国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强调进行环境保护,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在2011~2016年有明显的放缓趋势,这与我国在国际上所做出的相关减排承诺及出台的环保政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在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经济产出下降,从这也体现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自金融危机以后,我国能源消费量呈现出稳定低速的增长状态,一方面是由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步入经济增长新常态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我国也颁布了各项节能政策。
图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耗情况(1980~2016年)
从我国整体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自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状态。图1-2是根据1981~201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所公布的能源数据计算得出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情况,从图1-2中可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在1980~2000年呈现出稳定缓慢增长趋势,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其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是1980~2000年的1.86倍,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在1980~2000年增长1.36倍的基础上又于2001~2010年短短十年间再次增长1.18倍,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在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式发展,能源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意识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我国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致力于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关系。从图1-2中可以发现,自2002年以后,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能源消费量,因此碳排放增速加快。1996~2001年,由于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内关停大量土法生产企业,对于重污染企业要求强制整改,并正式开始要求各级政府收取排污费,所以在短期内降低了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在这个阶段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速较低,并且在1996~2001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1年以后,由于我国加入了WTO,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工业逐步向重型化发展,能源需求量显著提升,从全国范围来看,碳排放量的增长量也快速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速放缓,原因在于2008年爆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也波及了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还可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2015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是否真正达到峰值还需要后续年份的观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在2011~2013年有明显的放缓趋势,这与我国在国际上所做出的相关减排承诺及出台的环保政策有一定关系。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相较于其他年份来说表现异常,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本书在此处所采用的数值是根据统计年鉴中所统计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1980~2016年)
虽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取决于能源消费结构。首先,能源种类除了前文所提及的三种化石能源外,还有核电、水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其次,各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将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视为两个独立的变量。此外,随着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二者的增速也不完全相同。进一步对比图1-1和图1-2可得,1980~199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微增长态势,并且在此期间二者的增长率差异较小,1997~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这个阶段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2002年以后,我国能源消费量
展开